影评丨《孤注》:那些“不值一提”的伤痛
来源: 2021年8月14日 10:11分类:商学院作者:第一时间纪录片老将周浩导演的新作《孤注》不仅仅是简单的“揭开伤疤”,尽管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佟梅梅和姚尚德都在过往的人生中经历了常人未及的苦楚。乍看之下,《孤注》的出发点和进入主角们的方式都非常的传统——导演从两人当下的生活入手,以长时间跟踪拍摄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向观众一一介绍他们的曾经与现在。
身在青岛的佟梅梅生活坎坷,三岁时经历了父亲的自杀,与母亲相依为命。人到中年时,丈夫又不幸因车祸过世,给她留下无尽的心碎。身在海峡另一头的姚尚德,则在童年时因轻信他人而被陌生男人侵犯,从此变得寡言而孤独。一个是至亲的离开,一个是身心的重伤,经历了苦难的两人选择了舔舐伤口,共同面对心理创伤带来的阵痛。此后的人生是他们漫长的自我治疗的过程,两人尽自己所能从日常的吉光片羽中汲取些许勇气,好让日子过得不那么艰难。
和导演一起,我们慢慢进入两人的日常。佟梅梅奔波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她选择了心理咨询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每天,她不仅要为前来咨询的患者提供长时间的心理疏导,还要常常操心那个自作聪明,却常常花各种冤枉钱买保健品的妈妈。姚尚德则干起了默剧表演者的行当,在舞台上用身体诉说情感,用厚厚的白色颜料,遮蔽脸上的喜怒哀愁。导演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影片的结构,将佟梅梅和姚尚德的两个案例作为自成一体的线索,将两人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明明白白。
周浩不愧是拍摄纪录片的高手,他似乎拥有一种激发拍摄对象倾诉欲望的能力,让镜头下的主人公们任由情之所至,或大声欢笑,或痛哭流涕。然而,影片行至中段,明眼的观众便能洞察出异样之感:让主人公们反反复复地谈论自己过去的创痛,搅乱他们生活的平静,真的没有问题吗?于是,一个关于纪录片拍摄道德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观众心里的发问,很快在影片中得到了回响,作为拍摄对象的佟梅梅和姚尚德在与摄影机一段时间的共处后,也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此时,原本躲在摄影机后导演,也不得不出现在镜头里,与主人公们开始一场情感和理智的交锋。于是,《孤注》从一部人物类纪录片,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为了一部“元纪录片”。在其中,导演不再是绝对权力的掌握者,相反,他接受着被摄对象的建议、提问、质疑,甚至有时面对他们的咄咄逼人而面露难色。他从一个抽离于他人生活之外的纯粹观察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亲历者。通过《孤注》的拍摄,他被动参与了佟梅梅和姚尚德自我心理修复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孤注》拥有常规纪录片所无法媲美的迷人之处。人物背后的故事简单而催泪,但这些连缀起来的故事织成的大网,反而渐渐将记录者和观看者吞噬,让银幕前的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说,当镜头转向弱者的时候,一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就已经产生。那么起初决定拍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周浩导演一定预料到了拍摄现场的不可控——人物的情绪可能随时会因为痛苦的回忆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他依旧选择了冒险,开始了自己诚恳的探索。这是一个反复试探和博弈的过程,有忽而敞开的心扉被猛然间关上带来的失落,也有情到深处不自觉流下的泪水折射的动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会在相处过程中发生微妙的转变,周浩顺势而变,让纪录片不再单纯地记录,而是时刻提醒着人们“主观性”的存在,并坦诚地接受随之而来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