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中国商业国际化的贡献不是直接的,而是体现在他数以十万计的学员身上18岁,他第一次坐火车,但是一下就坐到了北京;33岁,他第一次坐飞机,从此每年要在天上飞100多天;34岁,他第一次出国,但从此在国外生活和考察的时间就占据了一半。
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由他创办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主宰着北京、乃至全国的出国培训市场,经新东方培训过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数以万计。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其弟子。10多年来,从新东方而出国留学,而后又汇入“海归”大潮回国创业的人数更是不可胜计。
他精通英语,尤其擅长词汇,其所著的GRE词汇丛书,被新东方的学生称为“红宝书”。他的学员中屡屡有人在托福和GRE考试中拿到满分,以至于他自己被尊称为“留学教父”。
而在11年前,这一切对于“觉得自己不是个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欢做大事”的俞敏洪,都是无法想象的。他身材瘦削,平时穿T恤和运动鞋,身上有浓浓的书生气。他不是个天生的领导者。
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孩子从1978到1980年高考考了三年。他一心想考入江苏省地属师范学院的大专,常熟市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意外地考上北大西语系之后,他因为自己的外地口音而经常沉默。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出国,他却被大使馆数次拒签。
1992年,又一次出国受阻的北大教师俞敏洪辞了职,开始在社会上的培训学校里打工。他很快就发现这些民办语言学校惟利是图,萌发了自立门户的念头。1993年,在漏风的违章建筑里,新东方开始了充满艰难的发展历程。那个冬天,俞敏洪自己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去贴广告,广告还没贴上去,浆糊就冻成冰了。
曲折的经历使他总结了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忍受孤独、忍受失败和忍受屈辱的能力。1995年,凭着逐渐积累出的口碑,新东方终于发展起来,开始急速膨胀,在托福、GRE培训之外,先后开辟了出国咨询、口语培训、大学英语培训等业务,并逐渐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公司转变的过程。
现在的新东方仍然是GRE和托福培训的代名词,但他并不留恋这种状态。“我的理想是做世界性的教育,”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对《环球企业家》说,“只有把东西方最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办成最好的教育。”
分布在国内十多个大城市的新东方学校,已累计培训学员近200万人次,其中仅2003年就培训学员45万人次。2004年5月,新东方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开办了学校,进入h海外教育市常俞敏洪认为,新东方学校和他对国际化的贡献不是直接的,而是体现在数以十万计的学员身上。“他们今后不论回不回国,都会成为中国商业国际化的‘发酵剂’”。现在,俞敏洪每年要去北美数次——新东方目前积极从事的一项活动是走到中国留学生中间,鼓励他们回国创业。新东方要做“出国发展的桥梁,归国发展的彩虹”。
在新东方培训过的学生把她描述成“中国留学生的最后一所母校”,这是一所精神母校。数十万计的学生们在这里除了研究如何应付国外的入学考试,学习签证的方法,还知道了一种人生的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新东方著名的校训。
俞敏洪和新东方的校长们多次讨论过是否要改变这个校训,它是不是适合现在的时代。但是俞敏洪坚持认为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绝望是任何人都经常要面对的境遇,”俞敏洪承认,他现在仍然经常面对绝望,事情越做大越难。以前的决策如果错误,代价很小,而现在如果决策不正确,也许会给新东方的事业带来上千万的投资失误,那时他绝望的感觉会比贫穷时绝望的感觉更大。
不过幸运的是,经营新东方的经历已经带给他性格上的变化,“从喜欢抱怨变得积极和主动,”俞敏洪认为。
眼下,他正努力使自己的名字和新东方品牌越来越远。他已经不再在礼堂里面对数千名学生上大课了,尽管偶尔还在北美做些讲演。他打算在3年之后将新东方交给其他人,然后去实现他的另一些理想。比如写书,比如驾车游走世界。那时他45岁。
来源: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