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员工被动“出走”,一纸降职通知由来已久,一份关键合同雪中送炭,究竟是欣赏他的干练,容忍他的张扬,还是干脆彻底放弃?
本期嘉宾:
杜群利 浪潮集团副总经理
杨彤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
肖佳 北京爱立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人事运营总监
罗青华 佐佑顾问
“当、当、当”,安平的脚步急促而有力地敲击着走廊地面,声音渐渐远去。荣总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又站起身往窗外望去。安平已经上了那辆银灰色宝来,很快消失在东三环的滚滚车流里。
“刚签的,我的老客户一下要了十二台。”
一份关键合同
一个小时前,许久没有露面的安平突然出现在荣总面前,径直递给荣总一份合同,“刚签的,我的老客户一下要了十二台。”语气还是那么冷,还有点居高临下。
“最近,你忙什么去了,销售会议也不参加,平时手机也不开。”荣总有些意外,却很快镇定下来。
“哦,是吗?”安平眼都没抬,“我不正落个清闲,降职了,我也不想在公司里晃来晃去,招人不待见。”安平很快拎着包走了,每次见面总是三言两语,却火药味十足。
“这个趾高气扬的家伙。”荣总把桌上的销售合同合上,喝了一大口“铁观音”,还是觉得口干舌燥。这段时间,他总是心急上火,年初分公司销售额一直在低谷徘徊,眼看季度末就要到了。想起安平刚才的得意劲,荣总就气不打一处来,明摆着是挑衅:“怎么样,离了我安平,业务玩不转了吧。”
“你若不听话就不让你转正,我代表的是总公司的意见。”
一次被动“出走”
安平是分公司的创业元老,一直担任销售经理,十分精明干练,深得总部信任。荣总空降到分公司出任业务总经理时,安平已经来了两年,并一直是业务顶梁柱。最初,荣总对安平也是信任有加。可时间不长,荣总就发现了安平诸多问题:
1.高压政策。安平一向自信武断,要求销售员凡事得听从他的意思,稍有不从,没准就得穿小鞋。
2.嫉贤妒能。如某销售员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则在工作分配上给其很差的资源,并且不给予必要的支持。
3.抢夺销售员的业绩。身为销售经理,安平却心眼不少,如果某项目进入实质谈判阶段,他就会以推进项目为由介入,并且不再让销售员跟踪,自行操作。待销售员询问时,便以涉及回扣等敏感话题搪塞。
对于安平的种种行径,很多销售员都是敢怒不敢言,毕竟在这个中等城市,在一家外企做销售还是不错的机会。荣总也曾找安平谈话,提醒他在管理上多加注意,并多次安排安平参加一些领导力培训课程,可收效甚微。
安平依旧张扬,有时连荣总也不放在眼里,荣总为此也很烦恼,他想过解聘安平。终于,何亮的“出走”,使荣总下定了决心。
何亮是分公司去年8月份招聘的销售人员,是荣总亲自面试的,小伙子热情上进,而且肯吃苦,脑子活。复试时,安平却在一边冷言冷语,“刚毕业,一点销售经验都没有,让我怎么带。”何亮就职后,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不到3个月时间,就将安平给的垃圾项目做活。可安平一直盯着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挑刺,并且不给何亮应有的培训。上班3个月了,何亮连公司销售部门一些基本程序都不清楚,与总部沟通困难,工作压力巨大。安平却找到何亮谈话,劝何亮听从他的管理,并扬言“你若不听话就不让你转正,我代表的是总公司的意见”。最终,何亮无奈之下提出辞职。
其实在何亮之前,已有另一销售人员因不满安平的管理而走人。因为安平的存在,整个销售部门死气沉沉,人心浮动。
“我还在公司任职,该做的我都会做好,迟早我会证明一切的”
一纸降职通知
荣总很快向总部建议解聘安平,并列举了许多事实和理由。总部对此事十分慎重,三天后才明确回复:鉴于安平的业绩和资历,不宜解聘,建议降职为高级销售主任。荣总当即宣布了总部这一降职通知。在座的销售人员人心大快,某销售员私底下说:我在公司熬了三年,终于熬出头了。
一向张扬的安平突然变得沉默起来,那天晚上,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呆到很晚。荣总本想去宽慰几句,可又担心安平说他落井下石。第二天,安平的办公室大门紧闭,第三天、一周后都是如此,每周的销售例会也不见他的身影。分公司举办春节年会时,荣总邀请安平参加,手机打了半天都是小秘书留言状态。许久,才收到安平的E-mail:我还在公司任职,该做的我都会做好,迟早我会证明一切的。
安平虽然还在职,却从不主动向荣总汇报工作。荣总倒并不在意安平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头疼的倒是这种状况如何改善或者结束。安平的劳动合同5月份就到期了,荣总也想过不再续订,可安平毕竟是创业元老,工作能力也挺强,降职后居然还拿回了十二台设备订单。再说让安平走,总部这次会同意吗?其他员工是否会觉得寒心,认为他赶尽杀绝,没有人情味?可如果再续订,经历过降职风波的安平还能正常、积极地工作吗?以后又……
盯着茶杯里交织的绿茶叶子,荣总陷入了沉思。
(备注:经查,安平拿回来的十二台设备订单,并非他的直接成绩,因该客户信赖公司产品,前三期项目一直与公司合作愉快。)
(本案例系根据真实个案编写)
案例坊问题:
1.如果你是荣总,你是否会与安平续订合同,理由呢?
2.如果续订,你如何“摆平”与安平之间的尴尬,使他正常、积极地工作?如果不续订,如何说服总部,并尽快消除对业务及员工的不良影响?
3.我们经常遇到与案例类似的管理困境,不妨说说您的故事和高招。
安平的张扬,荣总的犹疑,总部的距离,究竟是谁造成了今天的管理困境?
谁之过
争锋一:安平是咎由自取
杜群利:这里我想提一下GE公司评估和对待四种“类型”干部的方法。第一种类型:遵守公司的价值观,又能完成指标的,提拔重用。第二种类型:与公司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也不能完成指标的,敬请走人。第三种类型: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完不成指标的,再给一两次机会。
上面的那三种类型都不难办,但是第四种类型是最为棘手:这就是那种与公司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却又能完成指标的经理;他们能完成指标但却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完成的,而且还常常欺下媚上。这种人是最难舍弃的,因为公司总是希望能出业绩,而且让完成了工作任务的人走人,也会显得不自然。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这样的第四类人手里掌握着权力,他们会破坏公司赢得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以诚信为基础的文化。公司一旦动手清除第四种类型的经理,公司的事业就会产生飞跃。安平就属于这第四种人,他是咎由自取。
杨彤:公司必须赚钱,获取利润,但不能以牺牲管理基础为代价。这是长期与短期的平衡问题,从短期看,安平拿回了订单,公司会得到销售额,但公司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将严重阻碍骨干员工的成长,无法建立优秀的销售团队。从长期看,如果不处理安平,公司将无法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士气将受到严重打击。
争锋二:荣总戴着有色眼镜
罗青华:案例中的问题,本质上不是续签合同问题,而是“用人”问题。通过案例可以看出,荣总对安平的评价,是带有“有色眼镜”倾向的。比如“嫉贤妒能、心眼不少”等评价,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色彩。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客观分析下属的优势与不足。否则,很容易陷入“人黑越看越丑的”的心理陷阱。那就很难发现下属的优势了,而且也会形成沟通的“心情障碍”,以致导致相互的信任危机。
争锋三:公司管理存在问题
肖佳:这个案例很有意思,表面上是安平的合同快到期了,是否续订的问题,其实深层次反映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公司绩效考评系统标准不统一。在荣总“空降”前,“安平是分公司的创业元老,一直担任销售经理,十分精明干练,深得总部信任,并一直是业务顶梁柱。”而荣总加盟后时间不长,就发现了安平实施高压政策、嫉妒贤能、抢夺业绩等诸多问题。安平前后判若两人,说明公司考评标准并不一致。
公司用人机制也存在问题。既然总部一直很信任安平,安平自己也很能干,为什么不让安平内部晋升,却偏要“空降”荣总?公司在人员配置方面忽略了内部员工的心理感受,也造成了安平对荣总潜在的敌意与抗拒。安平与荣总的矛盾潜藏已久,冲突因利益而起,又彼此缺乏坦诚的沟通与信任,合作自然缺乏基础。
总部授权不力,沟通渠道明显不畅。总部对分公司没有充分的授权与信任,该管的也没管好。公司基层员工与总部并没有畅通的申诉渠道,总部对安平的种种行径也似乎充耳不闻,而荣总提出要解聘安平,在事实与理由面前,总部并没有完全信任荣总的判断,让荣总充分做主,而是“经过三天的慎重考虑”,建议降职。荣总夹在中间,也没有了果断与魄力。
从案例来看,荣总自身也缺乏果断与自信,在用人方面没有足够的自信,安平连着数月“销售会议也不参加,平时手机也不开”,荣总虽然在心里颇有微词,但表面上还是迁就安平,相信别的员工看在眼里,对荣总的威信多少有些影响。其实作为职业经理人,对这种“镇不住”的员工采取消极的管理方式显然行不通,应该以专业方式去果断处理。
续订合同需要“摆平”尴尬,终止合同需要消除不良影响,两者相衡取其轻。荣总该如何选择?
续订VS终止
争锋一:快刀斩乱麻,不再续订合同
杜群利:如果我是荣总,我不会与安平续订合同。理由很简单,“因为安平的存在,整个销售部门死气沉沉,人心浮动。”“安平拿回来的十二台设备订单,并非他的直接成绩,因该客户信赖公司产品,前三期项目一直与公司合作愉快。”并且关键是他的三个问题代表一种恶劣的价值观,与一种好的公司文化格格不入。
“荣总也曾找安平谈话,提醒他在管理上多加注意,并多次安排安平参加一些领导力培训课程,可收效甚微。”也就是说荣总在“摆平”与安平之间的尴尬,使他正常、积极地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努力,续聘是不太有利了。因此关键是“如何说服总部”不再续聘
来源: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