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刚创立的科而士皮鞋,目前年产量达到30万双,成为重庆鞋业的领军品牌
“不好了,老板,我们的皮鞋遭商场下柜了!”1988年的某天,冷雪刚的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传来的全是坏消息:上万双皮鞋全部遭下柜,被工商部门查封。
身为刚创立一年的八桥皮鞋生产厂厂长,刚满24岁的冷雪刚此时冷汗直冒。原来,当时他们生产的皮鞋是美国皮鞋品牌“老人头”的克隆版,美国公司认为他们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工商部门将重百、群林等商场里销售的冷雪刚鞋厂所有皮鞋全部查封下柜。冷雪刚懵了:学习别人的样式制造皮鞋,这样也违法了吗?
侵权案逼出新商标
这样一场侵权风波,让冷雪刚差点急出一身大病。“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重庆皮鞋都是在仿冒进口皮鞋,哪里有什么品牌、商标意识,对侵权二字更是一点概念都没得。”冷雪刚回忆说。
结果,他咨询商标事务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产品克隆国外品牌就叫侵权,倒霉的话甚至可能赔上千万。“必须注册商标。”商标事务所人士提醒他说。
刚从事务所回来,冷雪刚就把厂里几个技术骨干召集到一起,研究取名。“‘八桥’不行,名字太土了,不会有人喜欢!”“名字要洋气、时尚,才有人来买。”连取几个名字都遭冷雪刚否决了,最后他想到:皮鞋跟踩在地面上,不是要“嗑嗑”地响吗?就取其谐音,叫“科而士”吧。
幸运的是,停止侵权后,美国人没再追究此事。很快,全部重新设计、更换上新商标的“科而士”皮鞋亮相各大商场,并一炮打响。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临时敲定的“科而士”,反而歪打正着,成了重庆皮鞋的领军品牌。
卖掉摩托车办鞋厂
回忆起自己刚创办皮鞋厂的情景,冷雪刚唏嘘不已。“我18岁就在大渡口双山皮鞋厂当工人,一直干了5年,从工人做到了负责供销的副厂长。”1987年,他决定出来单干。
“办鞋厂至少要两三万元,我当时工资才几十块钱,怎么够啊?”冷雪刚只好东拼西凑找人借,最后把最心爱的摩托车卖了3000元,才凑齐创业资金,在大渡口八桥镇租了个80平方米的厂房,带着十几个工人开工。
他告诉记者,自己曾掏钱买了双进口皮鞋回厂进行拆分研究,发现进口鞋用的皮料全部都是最好的牛皮,凭借自己以前跑供销的经验,他知道国内只有广州有这种货。“为了找到合格的进口皮料,我坐三天的硬座火车去广州进货,而且因为资金不够,每个月要反复跑三趟。”
这样的局面在第二年就迅速扭转了。科而士皮鞋一亮相,就卖出了98元/双的价格,是重庆本地皮鞋的最高价。当时,普通工人平均每个月工资还不到20元。“我这才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贵州、西安等地的经销商都跑来抢货,甚至还在厂房里打起架来了。”
尝到品牌甜头的冷雪刚,猛然发现自己一年下来就赚了50万元,笑惨了。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可以说明科而士的名气:“有钱人大不同,手上戴的金手表,脚下穿的科而士。”
买外国皮鞋搞解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时冷雪刚已经成了个皮鞋收集爱好者。他不在本地买进口皮鞋,而是每年飞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国,每次都要买回十来双当地的顶级皮鞋,算下来到现在估计已有近千双了。“最贵的一双皮鞋是意大利买的铁狮东尼牌,花了我9600元。”他回忆说。
但买鞋不是为了穿着或者摆设,而是要拆开。“每双买来的皮鞋都没在我手里保留过完整的一个月,研究它们的形状、脚型和设计,成了我的主要目的。”冷雪刚说。
“照搬款式也不是长远之计,必须思变、思进。”冷雪刚认为。为此,科而士花180万元的年薪,请来了意大利的高级设计师驻厂1年,为科而士设计鞋型,同时授课传艺。到1996年,科而士又花上千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了两条皮鞋流水生产线,在本土率先告别了手工作坊式生产。目前,科而士皮鞋每年都要推出500多个新款上市,年产量达到30万双。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