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大陈镇和苏溪镇为何被授予“中国衬衫之乡”和“浙江省衬衫工业专业区”

大陈镇和苏溪镇为何被授予“中国衬衫之乡”和“浙江省衬衫工业专业区”

大陈镇和苏溪镇为何被授予“中国衬衫之乡”和“浙江省衬衫工业专业区”.

 

    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企业数量占全国衬衫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平均每3.6个中国人就有1件义乌产的衬衫;大陈镇和苏溪镇分别被授予“中国衬衫之乡”和“浙江省衬衫工业专业区”称号。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衬衫行业创造了我市工业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在全国拥有很大知名度,我市发展最好最快的支柱行业,近年来却持续走下坡路。我市衬衫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下一步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市有关部门和衬衫企业最为集中的大陈、苏溪两镇,采访了部分镇干部和企业主。

■衬衫行业下滑背后的故事

   “衬衫生意不好做,利润也越来越薄。”这是在采访中,听到大陈、苏溪一带的衬衫企业主们说得最多的话。1984年创办衬衫厂起家的浙江丽雅达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强,算得上是我市衬衫行业的第一批“淘金者”。从他的创业历程,还有这家创办了20多年的“老衬衫企业”的发展轨迹,或许可以窥出我市衬衫企业发展所经历的阵痛、彷徨与觉醒。

    陈志强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原先在大陈一家村办集体服装厂做管理,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1984年投资万把块钱,买了10多台缝纫机,雇了二三十名员工,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个体服装加工厂。企业办起来后,生意一直很好,第一年就净赚了2万多元。尝到甜头后的陈志强又把经营所得用于扩大再生产,接下来的几年里,企业的生产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到了90年代初,衬衫的发展进入“黄金期”,陈志强说,那几年他们公司衬衫销售量每年都以30%到40%的速度增长。随着销售形势的不断看好,大陈的衬衫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越办越多,而且范围扩大到了苏溪、廿三里、稠城等地,最多时全市衬衫企业的数量突破1000家。

    到了90年代后期,在一片大好声中,我市的衬衫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谈到当时的情景,陈志强至今还感觉到心中的寒意:“就我们公司而言,转折点是 2000年10月份,在一般年份,本该在这个时候出现的销售旺季却迟迟没有到来。”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对衬衫企业来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跟丽雅达公司所经历的一样,基本上从那个时候起,大陈的衬衫企业开始出现下滑的迹象,不仅仅给产品销售带来影响,而且利润也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

    丽雅达公司在分析原因时认为,大陈衬衫的起落,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大气候看,一方面,随着国内衬衫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多,一时间衬衫产量猛增,另一方面,人们对衬衫的需求量却在减少,从而造成国内衬衫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再加上土地资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国内衬衫市场出现萎缩。

    面对国内市场行情的变化,丽雅达公司及时调整市场结构,把目光瞄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并先后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通过沃尔玛、家乐福两家国际连锁超市的社会责任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陈志强说,通过走出国门,给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衬衫生产的市场风险。

    然而,好景不长。近两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家下调服装出口退税率以及东南亚国家纺织品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本来一度看好的国外市场也大受影响。陈志强说,特别是人民币与美元比例的接连下调,使得他都不敢接国外的订单。虽然我市的衬衫行业现在遭遇着困境,但陈志强相信,只要我们的企业树立信心,在提升产品档次、注重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挺过这两年的困难期,衬衫行业依然会迎来“艳阳天”。

■每年有四五十家衬衫企业关门停产

    大陈是我市衬衫行业的发源地,我们在该镇采访时,听镇工商企业服务所所长曹增胜介绍,大陈的衬衫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发展得最好时,衬衫企业的总数达到近600家,形成了日产衬衫50多万件的生产规模,近年来企业数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目前全镇的衬衫企业只有430多家。

    “3年前,仅八里桥头一个村的衬衫生产企业就有40多家,如今该村大大小小的衬衫企业加起来也只不过25家。”说起近几年我市衬衫行业的发展,曹增胜显得一脸遗憾。他说,“近几年来,光大陈镇,每年就有三四十家衬衫企业由于招不到?script src=>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