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贬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涨、银根紧缩……去年下半年以来,利空消息一个接一个压向绸都盛泽数千家纺织企业。
困难的确不小。但盛泽人看到的不只是困难。
作为世界级纺织产业基地,盛泽过去也曾多次遇到困难。他们认为,每一次重大困难的来临,其实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会迫使你去创造更多新办法。因此,困难来了,首先思考的不能是动摇,而是如何积极寻求对策,主动调整结构,把困难变成办法,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就是盛泽人的“压力辩证观”。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科技创新催发朝阳活力
有这样一种思维,一提起传统产业,似乎就是“不行的”、“没有活力了”。
盛泽镇党委书记盛红明不这样看。他说:“纺织业固然是个传统产业,但是人类离不开衣服,而且还要越穿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纺织业并不是夕阳产业,也不是低技术产业,这就是纺织业的生命力。这种产业生命力,会激励纺织业不断创新。只要我们紧跟科技进步,用高科技装备纺织业,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高科技产业。”
一走进盛泽,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创新正在给千年绸都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盛泽人说,我们在娘肚子里听到的胎教,就是织机声。如今,血脉里流动着纺织细胞的盛泽人,越来越重视借助“外脑”提升纺织业。他们跑高校跑科研院所,加速科研合作和开发,足迹不仅遍布全国,更是走遍了全世界。
如今的绸都,时刻保持着与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长期合作,拥有各类研发中心20多家,仅去年就申报各项专利700多项。
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热潮,盛泽纺织新品层出不穷,为传统纺织业带来全新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在纺织市场上,用PTT高聚合物记忆纱织成的新型记忆面料炙手可热,上半年,盛泽纺企纷纷投入类似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如今,在盛泽,用国产原料生产的记忆面料最低每米30元左右,比用韩国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这项技术及产品,盛泽几乎与国际同步。
恒力集团在德国、日本设立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竹碳丝价格每吨达6.8万元,同样的原料产生的效益是原来的4倍多。华佳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生产的抗皱真丝产品被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市场价格达到每米50美元,是原来的近10倍,每吨真丝产品价格从3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汉通丝绸喷织厂注重新品开发,每年要推出700多个新品种。
创新的活力,引发了人才集聚效应。去年,盛泽镇邀请5所高校1000多名学生实地参观,当天就收到780多份应聘协议。今年,盛泽又在策划“百名硕士进盛泽”,加速人才集聚。
一重压力其实就是一根新标杆,新的挑战带来更多新机遇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紧约束,确实给盛泽不少纺企带来了压力:外贸出口风险增加,单子不敢接了;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
“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坏事,它会迫使企业更严格地弥补自身不足,强化竞争能力。”盛红明说。
吴江市经贸委主任王剑云认为,新的宏观经济环境紧约束,会形成一种新的动力,推动盛泽纺织产业从数量到质量、从产品到精品、从品种到品牌的加速提升。
困难面前,压力之下,盛泽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留情地排查自身“软肋”,强筋健骨。
“做百亿企业不易,做百年企业更难。”要让绸都永葆青春,就要致力培养一批百年企业。目前盛泽正在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一方面提高融资能力,另一方面更让企业在社会化、公众化的监督和管理中实现良性发展。
去年11月成立的盛商联投中心,联合盛泽地区30家企业,探索打开民企资本增值通道。目前已成功在西安、重庆、长沙等地进行股权投资。去年,盛商联投共募集资金5.88亿元。今年计划再募集资金10亿元。
长期以来,作为中间产品环节,很多纺企没有品牌意识,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盛泽纺企的自觉实践。恒力集团的“恒远牌”涤纶长丝去年获评中国名牌产品,依托品牌优势,其超细涤纶长丝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去年,恒力又投资18亿元建成超亮光丝项目,一举成为世界级超亮光丝产业基地,提升了中国纺织高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超一流企业做标准”,掌握了标准,就是掌握了产业发展话语权。如今在盛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当中,由东方丝绸市场制定的纺织品编码标准近日刚结束公示,不久将正式认定。这个标准的制定将对今后纺织品网上交易提供重要支撑。2006年底起,盛虹集团就前后参与了国家涤纶长丝产品标准、化学纤维长丝方法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集团化纤副总工程师担任化纤长丝方法标准组和涤纶长丝组组长,全面负责此类全国标准的制修订。
节
困难的确不小。但盛泽人看到的不只是困难。
作为世界级纺织产业基地,盛泽过去也曾多次遇到困难。他们认为,每一次重大困难的来临,其实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会迫使你去创造更多新办法。因此,困难来了,首先思考的不能是动摇,而是如何积极寻求对策,主动调整结构,把困难变成办法,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就是盛泽人的“压力辩证观”。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科技创新催发朝阳活力
有这样一种思维,一提起传统产业,似乎就是“不行的”、“没有活力了”。
盛泽镇党委书记盛红明不这样看。他说:“纺织业固然是个传统产业,但是人类离不开衣服,而且还要越穿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纺织业并不是夕阳产业,也不是低技术产业,这就是纺织业的生命力。这种产业生命力,会激励纺织业不断创新。只要我们紧跟科技进步,用高科技装备纺织业,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高科技产业。”
一走进盛泽,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创新正在给千年绸都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盛泽人说,我们在娘肚子里听到的胎教,就是织机声。如今,血脉里流动着纺织细胞的盛泽人,越来越重视借助“外脑”提升纺织业。他们跑高校跑科研院所,加速科研合作和开发,足迹不仅遍布全国,更是走遍了全世界。
如今的绸都,时刻保持着与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长期合作,拥有各类研发中心20多家,仅去年就申报各项专利700多项。
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热潮,盛泽纺织新品层出不穷,为传统纺织业带来全新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在纺织市场上,用PTT高聚合物记忆纱织成的新型记忆面料炙手可热,上半年,盛泽纺企纷纷投入类似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如今,在盛泽,用国产原料生产的记忆面料最低每米30元左右,比用韩国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这项技术及产品,盛泽几乎与国际同步。
恒力集团在德国、日本设立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竹碳丝价格每吨达6.8万元,同样的原料产生的效益是原来的4倍多。华佳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生产的抗皱真丝产品被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市场价格达到每米50美元,是原来的近10倍,每吨真丝产品价格从3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汉通丝绸喷织厂注重新品开发,每年要推出700多个新品种。
创新的活力,引发了人才集聚效应。去年,盛泽镇邀请5所高校1000多名学生实地参观,当天就收到780多份应聘协议。今年,盛泽又在策划“百名硕士进盛泽”,加速人才集聚。
一重压力其实就是一根新标杆,新的挑战带来更多新机遇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紧约束,确实给盛泽不少纺企带来了压力:外贸出口风险增加,单子不敢接了;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
“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坏事,它会迫使企业更严格地弥补自身不足,强化竞争能力。”盛红明说。
吴江市经贸委主任王剑云认为,新的宏观经济环境紧约束,会形成一种新的动力,推动盛泽纺织产业从数量到质量、从产品到精品、从品种到品牌的加速提升。
困难面前,压力之下,盛泽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留情地排查自身“软肋”,强筋健骨。
“做百亿企业不易,做百年企业更难。”要让绸都永葆青春,就要致力培养一批百年企业。目前盛泽正在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一方面提高融资能力,另一方面更让企业在社会化、公众化的监督和管理中实现良性发展。
去年11月成立的盛商联投中心,联合盛泽地区30家企业,探索打开民企资本增值通道。目前已成功在西安、重庆、长沙等地进行股权投资。去年,盛商联投共募集资金5.88亿元。今年计划再募集资金10亿元。
长期以来,作为中间产品环节,很多纺企没有品牌意识,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盛泽纺企的自觉实践。恒力集团的“恒远牌”涤纶长丝去年获评中国名牌产品,依托品牌优势,其超细涤纶长丝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去年,恒力又投资18亿元建成超亮光丝项目,一举成为世界级超亮光丝产业基地,提升了中国纺织高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超一流企业做标准”,掌握了标准,就是掌握了产业发展话语权。如今在盛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当中,由东方丝绸市场制定的纺织品编码标准近日刚结束公示,不久将正式认定。这个标准的制定将对今后纺织品网上交易提供重要支撑。2006年底起,盛虹集团就前后参与了国家涤纶长丝产品标准、化学纤维长丝方法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集团化纤副总工程师担任化纤长丝方法标准组和涤纶长丝组组长,全面负责此类全国标准的制修订。
节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