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以出口带动纺织服装经济大循环

以出口带动纺织服装经济大循环

以出口带动纺织服装经济大循环

     1988首份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首次提出以出口带动纺织服装经济大循环。
 
  1986年,鉴于服装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机遇和挑战,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决定牵头、承担首份《我国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任务。由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组织青岛服装研究所的于冠文、湖北服装公司的赵军、吉林服装研究所的吕言组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即“三人小组”,于冠文担任组长,展开课题研究工作。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副主任谭安具体分管这个项目。
 
  以出口为导向 
  1987年,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把《战略研究》向纺织工业部申请立项。1988年6月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向纺织工业部提供了战略研究汇报提纲,提出到2000年我国服装业出口下限设为250亿美元、上限为350亿美元的目标,这个服装单项规划超过了纺织工业部当时预计的总规划。
 
  不久,纺织工业部召开了课题鉴定会,当时有些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学者对《战略研究》确定的上述目标数字“吓”住了。因为1987年我国服装出口只有37.49亿美元,12年以后,要增长到300多亿美元,有点“不可思议”。但课题组据理力争,反复论证,幸运的是,这得到了参加鉴定会的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的肯定。
 
  《战略研究》指出,我国服装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无论产值、产量、出口换汇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还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服装加工面料比重过低(20%)、成衣出口比重过低(35%)、成衣率比重过低(36%)三大矛盾突出。因此,我国服装工业发展的着眼点必须以出口为导向,利用国内外两大资源,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纺、染、成衣、辅料、缝纫机械等配套工业整体发展,科技——生产——流通一体化,“改革、开放、发展”三位并举,立足于大系统、大循环、“大纺织”、“大服装”的总体发展战略,“提高深加工”(终端化)、“提高卖价”(附加价值)。并预测我国服装工业到2000年的衣着消费结构将从“生理性需求占统治地位阶段”进入“追求个性与时尚阶段”。
 
  建立大纺织格局
 
  《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纺织部制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利用改革机制,结束服装工业长期分割、保守、封闭、落后的初级阶段;造就一个依靠劳力廉价优势,高智能、中高技术、劳动密集三结合技术结构,以服装为龙头,能够一致聚焦,带动纺织工业整体发展的系统工程体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可归纳为:优化结构,一致聚焦,依靠优势,整体发展。
 
  战略阶段分为三个:“七五”后二年为战略实施准备阶段;“八五”为战略发展阶段;“九五”为战略调整、完善阶段。战略发展模式分阶段划分:1995年前,采取以中高档产品为主攻方向,定牌、来料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加工型(香港型)发展模式;1995年后,以我国开发、设计的产品出口为主,以来料加工为辅的开拓型发展模式(意大利型)。由加工基地型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开辟跨国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最后建立起进攻型战略模式。内销市场,则建立起外引内联,产销互相推动,逐步与全球战略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按照战略步骤,1995年前的加工型发展模式,应形成中高档产品放在主要城市,中低档大路货放在县、乡企业大致分工格局。1995年的开拓型发展模式应形成时效性强,便于运输的时装放在沿海;内地重点放在接近原材料产地的稀有品种的开发上,并兼顾发展时令差的大路货的分工格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自的产品、技术、科研为特色,高、中、低三个技术层次,纺织系统、商业区街、乡镇企业三路纵队横向联合。
 
  战略对策上,要求政企分开,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全行业的管理体制;建立本行业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专门研究机构和工作系统;建议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建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协调总局”,负责协调纺织、服装、外贸及相关出口工业的关系。以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促进联合为其职能;建立行业协会,发挥承上启下,横向联合的中介作用。
 
  预测到20世纪末内销市场的成衣需求量至少是80亿件;而外销市场依靠劳力廉价的优势大约最多可保持20年。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