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秀洲区王江泾年产30亿米布来计算,全球每人可分到半米布。
纺织产业集群在秀洲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王江泾的织造、洪合的毛衫、油车港的植绒布等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一家家企业起来了,但很多企业曾集中在产业链的相同或相近环节,同质化现象突出,给块状经济带来了提升的课题。
打造配套完善的纺织产业链,秀洲区一直在努力。以中游的织造为主,向上游的纺织原料和下游的品牌服饰延伸,从水平分工到垂直分工,秀洲纺织产业正经历着由“横”到“纵”的嬗变。
“母亲产业”的今昔
不少秀洲人充满感情地把纺织业比作“母亲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集体和家庭工业,秀洲纺织业3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2000年到2007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纺织企业由60家猛增至311家,产值从11.5亿元增至130.5亿元,8年间产值增长了10.4 倍,形成了有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今,秀洲针织业年产羊毛衫2亿件,植绒业以年产植绒布约1亿米的产销量占全国的60%。
面对秀洲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秀洲经济“半壁江山”的纺织产业将何去何从?或许,“三看”秀洲纺织业将得到启示和答案。
——历史地看,纺织产业是秀洲经济的中流砥柱,为秀洲从农业大区跃向工业大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富裕老百姓、培育企业经营队伍和改变区域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区的一半税收来自纺织业,纺织业吸纳了近10万人就业和创业。
——发展地看,纺织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人们穿衣、家用都离不开纺织产品,现在秀洲很多高档西服、时装都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在此方面有很大发展潜力。
——辩证地看,秀洲纺织业仍存在不少差距,产业需要大力提升。“龙头”和专业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不强,环保压力加大,面广量大的小户喷水织机污染问题突出。
区主要领导最近在一次大会上明确指出,秀洲千万不能丢纺织业,要坚决发展提升纺织业,同时坚决放弃低端纺织业和淘汰落后产能。这等于给纺织业的发展提升指明了方向。
“拓两头逼中间”的轨迹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纺织产业集群是自发形成的,小企业扎堆,低成本、同质化现象曾经较突出,带来了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占大多数的织造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中端,形象地说,中间是个“大肚子”,不健康。
“拓两头逼中间”显得十分必要。秀洲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新友说,围绕转型提升,我们制定了新型工业化战略若干意见以及产业产品导向目录,从项目招商上一直注重引进关联性的大项目,引导纺织业从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转变,着力形成上下游配套的良性产业链。
引进年产值超亿元的曼德妮服饰有限公司后,秀洲纺织业下游链条上又多了一员。“我们企业2006年落户秀洲,看中的就是当地的产业配套,让我们节约了不少运输、信息和谈判成本。”总经理刘业政说。该公司每月要从秀洲的欣悦天丝公司采购200万元的面料,绣花工艺主要依靠秀洲的顺意水洗厂,大部分后加工也是由附近的企业来做的。
位于产业链两头的纺织原料企业和品牌服饰企业不断增加,到2007年底,秀洲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已有29家,数量开始与印染企业持平。目前,王江泾已基本形成从原料、织布、印染到后整理一条龙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洪合也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辅料、纺机配件、成衣、销售、运输等产供销配套的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一大批企业在产业链上开展分工合作,令企业受益。
有些企业还把资金投向上游企业,主动延伸产业链。位于王店镇的台华纺织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以织造为中心,打造“一条龙”产业链,分别向上游的化纤和下游的染整产业延伸,于2006年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化纤项目,每年生产1万多吨化纤全部供应给自己的纺织公司。
秀洲织造业的比重还将继续变小。秀洲区提出通过5年努力,纺织业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6%降至35%,织造业比重从目前的55%下降到35%,而品牌服饰业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35%。
“龙头”快点长大
这几天,位于王江泾的元丰纺织公司内一块30亩的空地上推土机轰鸣,公司正在扩建车间。“扩建的车间3个月后投产,将新上300台先进的喷气织机,产量将翻一番。”公司总经理钱生云雄心勃勃,公司已先后引进了768台这样?script src=>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