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人民币升值灼痛中国出口鞋企

人民币升值灼痛中国出口鞋企

人民币升值灼痛中国出口鞋企

     ·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发生巨变。 
  ·对于多数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就像“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可控、渐进原则”,给予企业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调整出口战略和产品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悲观的情绪弥漫在中国出口企业之中。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顺差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国内外复杂因素集合而来,给2008年的中国外贸行业投下了巨大阴影。 
  内外因素挑战中国外贸 
  在4月15日开幕的中国第103届广交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国外贸的四大主要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市场和消费信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增幅加大;人民币汇率变化大;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如下调出口退税等。“多因素组合在一起后,对企业的出口产生了影响。” 
  4月1日,里昂证券发布了3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PMI指数旨在反应制造业的健康状况,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先行指标体系。PMI高于50表示制造业处于扩张趋势,反之则反映制造业出现萎缩。令人忧虑的是,在PMI中占30%权重的中国订单出口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下跌,仅为50.9,创14个月以来的新低。这意味着出口订单需求持续下滑,分析表明,这种出口不振可能会长期化。 
  4月30日,商务部发布了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式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正在进一步增加。我国主要面临三大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是我国出口形势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其中,美国占中国直接出口额的17.5%。从世界贸易结构看,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欧盟、日本的经济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持续上涨,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成为原材料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盈利水平下降,经营压力增加。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价格分别增长了66%、60.6%、80.6%、77%和69.9%,而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越来越困难。 
  另外,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效应,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呈现不断放缓走势。如果出口增长下滑过快,甚至比GDP增长速度还要低,很可能影响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和税收。外需收缩带来的负的乘数效应将抑制内需。 
  出口企业生存告急 
  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中,纺织行业的遭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008年,三分之一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初,这个消息在媒体之间争相转载,这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国务院高层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进行调查,因此,各相关机构进行了大量调研。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贸顺差为1500亿美元。 
  春节过后,中国纺织业协会对6省纺织业进行摸底调查,被调查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 
  据了解,2007年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利润率大多有6%—10%,而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9%,受到各方面影响,纺织企业长期订单已经很难拿到,即使创造利润的三分之一企业也正经历最难熬的日子;而目前纺织业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 
  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被许多出口企业认为是导致纺织行业步入困境的首要因素。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4.49%,超过了2006年全年和2007年1-7月的涨幅。我国纺织品出口基本上是用结算方式,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已使该行业出口企业普遍遇到很大困难。加上交货期一般在3-5个月,企业计价时要考虑到几个月以后的汇率水平,多数企业用6.6-6.7的水平计算。第103届广交会表明,现有客户往往不能接受美元报价进行提价,订单因而转向越南等其他国家,而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基本上消失。 
  “人民币升值对辅料行业有一定的冲击力,由于受此影响,原材料价格普遍飙升,而利润却没有相应增加。现在,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利润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4月12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的大会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对记者说。 
  与纺织业不同,中国的机电产品是得到政府扶持鼓励的出口产业,即便如此,机电产品的出口并未能幸免受到人民币快速升值波及。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2007年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为27%,但今年增长却大幅下降,预测2008年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大约会下降5个百分点。 
  客观分析,导致出口加工企业运营困难的主要因素,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材料与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综合计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20%—30%,成为推动企业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 
  第二,国内外贸政策的变化。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国内被迫调整了外贸的出口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工业的出口予以限制,给企业制造了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对纺织鞋帽、珠宝首饰、皮革、加工、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冲击较大,这些企业又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第三,央行实施货币从紧政策影响。央行严格限制贷款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也重创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2007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来自美国的订单大为减少,2008年1月,我国对美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幅大幅回落到22.7%。 
  第五,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重要因素。2002年开始,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普遍蔓延的“民工荒”带来需求不足型劳动力价格上涨。 
  2004年“民工荒”在珠三角集中爆发,尤其以电子、玩具、制衣、电脑、制造业等行业缺工最为严重,2006年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达到200万人,“民工荒”的实质是“廉价民工荒”,为了留住工人,企业纷纷调高工资。目前看来,由于劳动者相对收入低,造成内部失衡,推动了外部失衡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内部需求不足,产品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同时,为了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出口产品压低价格,只能在国内进一步压低劳动力成本,内外失衡进一步加剧。 
  这种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降低劳工福利与保障水平,降低劳工权利,不仅有悖于以人为本及企业社会责任的世界范围的进步浪潮,同时也被中国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制约。 
  出口困境带来工厂关闭和失业增加 
  在减顺差、人民币升值、下调退税、征收滑准税等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下,一些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品牌企业面对调整承受力较强,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被挤压掉。 
  山东淄博约有纺织品企业3000多家,目前大约30%左右的出口订单已转至周边国家。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预计有10万多人面临失业; 
  江苏江阴某镇600家纺织企业中,已有60多家关闭; 
  据上海美国商会近期调查,17%的企业会员打算将在华企业转至周边国家。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纺织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1500万人的就业。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是不折不扣的民生产业,中国纺织业有2000多万工人,其中1300万是农民工,如果三分之二的企业有倒闭风险,对社会的稳定将会产生很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越南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正处在较劲的关键时刻,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外资企业纷纷向这些国家转移,逼使我们把经过多年努力打拼出来的市场份额拱手让出。 
  其他出口行业的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最近,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对纺织、轻工、五矿化工等行业的进出口商会,以及浙江、江苏、广东、贵州等地企业的出口形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次贷危机深化、世界经济下行大势持续,在这样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加之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原材料大幅涨价、出口退税率调整、新劳工法实施和利率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面临严重困难。与此同时,出口困境带来工厂关闭和失业增加问题正日益凸显。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举出理由是,美国私人消费占GDP的70%左右,而我国2006年居民最终消费只占GDP的39.2%。但这两种统计方法是不同的,不可比的。美国私人消费中,涉及物质产品的只占三分之一。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077.3亿美元,占当年GDP(131947亿美元)的32.6%;而我国2007年的这一比重是36.2%,实际上是高于美国的。 
  由于出口只涉及物质产品。因此,扩大国内物质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并由此减缓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小。 
  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有172类产品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位,完整的产业体系造就了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但是,可能到来的产品转移潮让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5月初,一个由香港贸发局连同香港制衣同业协进会和香港鞋业总会组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