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伪公司化”在经销商企业里呈现出四大特征:
一是体制上,壳是公司化,核却是夫妻店。虽然成立了公司,业务也大很多,员工也由过去的十几人,增加到了近100人,有的员工队伍甚至达到了200人。但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却停留在夫妻店层次。公司里老公抓业务,老婆管财务。经理人有责无权,员工越级汇报,分层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工作不走流程,管理没有监督考核。公司业务好,大家一团和气,工作上出了问题则没人担责,而且一级埋怨一级,最后是公司员工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心,也没有归属感。
二是决策上,经销商个人拍板,主观随意,而不是程序化、科学化决策。由于公司化运作不彻底,经销商老板决策不讲程序,大小事都由自己说了算,而且经常是临时想起,马上决定,立即执行。许多匆忙决策,由于没有集思广益(包括夫妻两人没有商量),致使夫唱妇不随和管理人员面和心不和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员工无所适从。同时,由于员工对老板做出的决策都还没有理解,就立即行动(怕老板说执行力差),致使工作经常执行不力、不到位,结果出现偏差,整个公司工作绩效差,管理成本人为加大。
三是管理上,公司多头管理、血缘人际管理和口头管理非常普遍,缺乏基础管理、流程管理、分层管理、绩效管理。由于老板(老板娘)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不强,喜欢事必躬亲,经常一竿子插到底,而不是按照责、权、利三者统一原则,目标到人、责任到人、结果到人,利用层级化、流程化、绩效化来管理,使得公司员工没有责任心,也没有成就感,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管理人员当和事老,工作应付。员工工作没人教导,没有标准要求,过程没人监督,做好做坏一个样。最后工作出现问题,员工互相推诿,没人承担责任。
四是用人上,任人唯亲,而不是人尽其才,适才而用。可以说很多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运作的一个障碍在于用人不当。在创业初期,亲戚、朋友的加盟,的确加快了经销商的原始积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效率高、便于管理。而到公司化运作阶段,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起反作用。因为家族化使得公司人情复杂,制度建设滞后和规范管理缺失。当然,也有经销商请了职业经理人来帮助打理公司,但由于对经理人放心不下,怕经理人“包藏祸心”做不长,恐日后“养虎遗患”带走业务和客户,所以不敢放权,致使经理人做事缩手缩脚,业绩并不理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