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正是我市招收各类人才的高峰。不可否认,温州目前还缺乏人才,特别是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高层人才。而现实中,一方面,刚性引进的高级人才有限,难以满足温州产业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引进的人才又易流失。招才更需要留住人才,给人才创建发展平台。一个城市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靠待遇,而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给人才构建发展平台适才而用。
不久前,我市一家企业引进国家“863”项目半导体激光泵阀超微型绿激光器。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虽然会生产,可做不了二次开发工作,市场拓展举步维艰。这也折射出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研究开发型人才储备不足。
过去,刚性引进人才时,并没有完全针对温州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引进的教授、学者相当部分是从事理论研究,一些引进人才到温州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
市人事局透露,据不完全统计,2001至2007年,市本级刚性引进高级人才1650多人。其中,在高校、医院等单位工作的人才占了相当部分,而去企业、基层开展技术攻关的为数不多。
如果人才储备难以支撑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将难以解决;而产业若不能尽快提升,也就难以通过产业集聚人才,难以形成人才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导致丧失竞争的先机。
“聚英家园”将解决
人才住房困难
那么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哪里?
市科技突出贡献人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王良兴教授说:“温州房价高,人才住不下来,心就安不下来,也就难以长期留在温州。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高级人才住房的落实力度。”
据市委组织部人才办透露,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的温州市高级人才公寓“聚英家园”预计2009年可投入使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市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威认为,温州要留住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关键还在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搭建公共性的科研交流平台。改善温州的宏观人才环境,将温籍在外的人才吸引回温州,并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这样可以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
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映俊认为,各种信息平台的搭建也十分重要。因为,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相比,温州没有最新鲜最快捷的信息流优势。温州的许多人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而流失到了外地。
这些年我市出台了不少人才政策,改善人才环境。但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具有突破性、有吸引力的政策条款还不多。有关部门应该将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找出差距进行优化和完善。
刚性引进到“借脑”
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就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阻遏。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拉链就屡屡碰到此类事情。
在这种现状下,我市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创建科技创新平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难关,促进产业升级。因为有了创新平台,人才无论在哪里,都能够为温州注入智慧的血液。
温州大学皮革研究所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该所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铬糅剂的高吸收和铬的循环利用,使制革废水中的铬含量仅相当于原来的10% ~20%,极大降低了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此外,在减少皮革污染的行业共性技术上有所突破。该皮革研究所所长、教授兰云军介绍,虽然一些皮革方面的专家不在温州,但是专家们正是通过研究所这个平台,把智慧聚集到一起,一起来攻克技术难关。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有30多名专家,其中常驻温州的有18位,其余10余位大多数时间在外地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必要时来温州。
从2004年至今,我市已建设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以及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据初步统计,仅2007年一年,以上四大科技创新平台的12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就开展科研项目120多项,研发出了一批科技新产品,攻破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为促进我市产业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早些年,我市引进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现在,我市引进人才形式已经发展为以搭建创新平台为主。过去,强调的是向外地“借人”,而现在强调的是“借脑”,换句话说,就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管人才在哪里,只要能够借用他们的智慧,为温州的发展服务就行。
引进人才忌急功近利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威在与企业主们多次接触后发现:温州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的科研技术实力薄弱,而许多企业主比较急功近利,总是希望专家的科技项目能立竿见影,马上产生效益,而不愿投资一些研发周期长的科研项目。事实上,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研发周期往往会比较长。
对此,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映俊也深有同感。他发现一些企业主担心研发周期长,不愿承担研究开发失败的风险,宁愿花钱购买现成的生产技术。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不可能用高薪来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目前,我市一些大企业陆续建立研发中心,并引进国内、国际的专家,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然而我市95%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种现实状况迫使政府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主积极地去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并留住人才。此外,还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商会来建立研发中心,并实现成果共享。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