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过的日子总还得过,如何“过冬”关系到企业的生死,行业“洗牌”检验企业的强弱。关于玩具企业的“冬天”,媒体近来的报道很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两条:一条是来自广州海关的数据统计,前7个月有出口记录的广东玩具企业仅1404家,其中374家为新增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有3618家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对此,有媒体使用了“出局”的表述,“出局”和“倒闭”还不能直接划等号,然而即使用了更为温和的“休眠”字眼,也难掩行业的萧条。占全国玩具出口七成左右的广东省,前7月的统计显示,出口29.1亿美元,同比增长4.8%,增幅回落了惊人的39个百分点。
另一条新闻的发生地在浙江义乌,这座有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玩具重镇也面临着困境。数字同样冷酷:今年前7个月,整个销售量同比下降了20%。往年毛利率维持在7%~10%,今年只有5%~8%,最低只有3%。就以义乌最出名的芭比娃娃为例,原材料涨了30%以上,劳动力成本涨了20%以上,可产品价格只涨了5%或维持不变,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蚕食殆尽”。或许,媒体关注的广东玩具企业都是专攻出口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局”的定性有失偏颇,但是谈到如何应对眼下的困境,义乌的做法让人看到了“出路”,而广东的应对仅仅是行业协会提交了调研报告,期待能够等来纺织品调高出口退税比率那样的政策“甘霖”。
不妨看看义乌玩具是如何勾划“出路”的。首先,行业协会与浙江大学成立了玩具创意中心,还与阿里巴巴公司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是研发,一方是销售渠道,义乌盯准微笑曲线的两端。对于中国制造,搞外贸的有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有100%,那么加工贸易企业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发和后期的销售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润。当然,义乌的“落子”能否成功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种努力无疑是有益的。
再者,义乌企业选择了抱团作战,力图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增强议价和定价话语权。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上下两个方向的共同发力:对上游,组建玩具企业联合采购联盟;对下游,则组建国内和国际销售联盟。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是企业的生存根本。但是如何从产业链中尽可能做大自己的利益,其实还有着自己定位问题。如果只是一个可以随意丢弃的附属物,那么自然难以拥有自己的声音;如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上下游必须认真思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规律。
“出局”和“出路”。一样的大环境,不一样的选择意味着不一样的未来。至少,在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只有主动求变是应有的第一反应。“休眠”也许能够挺过一个“冬天”,但是,万一“冬天”不止一季呢?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