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布鞋之唐鞋面临失传困境

中国布鞋之唐鞋面临失传困境

    一双光洁的“耐克”、“阿迪”运动鞋颇受年轻人青睐,一些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手工制鞋正在被遗忘,“唐鞋”就是其中一种。昨日,记者就在广州荔湾区周门街寻访到一名年逾七十的老匠人梁广泽,50多年的制鞋经验已经使其成为广州仅存的手工“唐鞋”匠人,古稀之年的梁伯开始担心,制鞋的工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传。

    广州的老西关人或许还记得,昔日宝华路49号有一家驰名的老店——“足安斋唐鞋”,这家鞋店的唐鞋全部手工缝制,不但做工精细,穿起来也特别舒服。主人梁广泽也被冠以“唐鞋王”的称号。

    然而,伴随着老城区的搬迁改造,“足安斋”已经消失有一阵子了。几经周折,昨日下午,记者终于在周门街148号304房寻访到这位有名的“唐鞋王”。

唐鞋

唐鞋

    过程从原料到成品需5个小时

    梁广泽老人今年已经70岁,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好客。面积不大的客厅内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桌子上平放的几只黑色唐鞋成品,鞋底清清楚楚印着“足安斋”几个烫金大字。

    梁伯说,他做的“伯父鞋”和北方流行的“老北京”布鞋同样都是布鞋,但北方的布鞋鞋底采用白色,而且是塑料或者布料“纳”成,而南方主要采用深色胶底,“考虑到南方天气潮湿经常下雨。”

    看到记者对唐鞋的制作非常感兴趣,梁伯便一道一道工序介绍起来:首先,根据脚的码数把选中的轮胎剪切成鞋底,在砂轮上磨平;为防雨天打滑,要用铲锥在鞋底上铲出线形花纹……如果从原料算起,经过5个小时连续工作就可以制成,“但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说起最初做鞋的情况,梁伯连用“生活所迫”来形容。哥哥早期在鞋店做学徒,学来一手制鞋手艺。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也刚好是唐鞋渐趋流行的时代,梁伯的哥哥就凑钱在宝华路开了一家鞋店并取名“足安斋”,生意十分红火。

    梁伯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皮鞋异军突起,大大地冲击了唐鞋的销量,当时下九路的很多鞋店都改头换面引进机器生产皮鞋,坚持做唐鞋的几家也大都由于师傅年龄大了手艺下降而没落,“足安斋”却在广州的唐鞋制作业一枝独秀。

    如今没生意依旧坚持制鞋

    梁伯介绍,现在还穿这种鞋的主要有三类人:习武者;其次,表演者,唱粤剧的老倌,或者舞狮队员,澳门回归时,澳门舞狮队就专门请梁师傅制作了十多双鞋,用于回归之日的表演;再有就是老华侨。

    从前年开始,梁伯搬到目前在周门街148号的房子居住,把成品鞋卖出去更加成为一种奢望。“一是地方改了好几次人们不知道,二是‘唐鞋’的确不流行了。”梁伯说,从今年春节到现在都没有一人前来订做或者购买“唐鞋”。“我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还坚持做手工唐鞋的了。”梁伯感叹说。

    虽然没有人来订鞋买鞋,但梁伯依旧坚持做鞋,他说一旦停歇下来,手艺会生疏,现在最令他忧心的是现今并没有人愿意学习唐鞋的制作手艺,没有传人的话,这门手艺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失传。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