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跟其他地方一样,这一两年来鹤山的制鞋业也陷入了困境,企业大规模扩张的势头受到了遏制,产业增长的势头明显放缓,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生产有所萎缩。今年10月,鹤山已有3家外销加工型鞋厂相继倒闭,2家上规模外向型鞋厂处于半停产状态。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鹤山鞋企有着怎样的“旧患”与“新愁”?他们将如何应对困难?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当地政府将扮演何角色,采取何措施?他们能否逆风飞扬,渡过难关,迎来新的春天?
“新愁”影响
成本上涨 企业减产
鹤山鞋企现状究竟如何?日前,记者走进了鹤山市制鞋企业相对集中的沙坪中东西村。
在鞋企老板易总的办公室,他正在细看几份清单,清单上列着教育费、水利堤围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这是企业除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等之外的开支。看完清单,易总叹息了一声。他的企业正面临着缩减生产线、用工荒、信誉受损和资金周转艰难的困境。“很怀念以前的日子。”坐在办公室沙发上点燃一支烟,易总说:“那时候,一切都很简单,订单如纸片般飞来,企业通宵达旦地运转……”说到这里,他微笑起来。
熄灭了烟头,他接着说:“如今,原材料、工资、社保、厂房租金、水电、税收、科研开发以及其他费用都在上涨,企业每月至少要两三百万元的开销,没有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周转,企业连两个月都熬不下去。”易总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以来,皮料价格上涨了10%,化工胶水上涨了30%,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人工上涨了15—20%,总成本上涨了10%—30%,但是鞋类批发价却只上升了10%不到,一双鞋纯利润从以前的8—11元降到了如今的3元左右,鞋企进入了微利时代。
为了削减开支,他的企业不得不大幅缩减生产,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有近1/3闲置下来,企业处于名副其实的半停产状态。他带记者参观了他大半年没有去过的厂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那里冷清和凄凉:近1250平方米的厂房一片死寂,很多皮箱子和鞋材设备零乱地堆放着。去年花60多万元买回来的一台真空热加硫机一年多没有运转了,这是一台电脑操作的高科技器械,却已经像古董一样毫无生气,喷炉、喷漆机、定型、包装等设备上都布满了厚厚的灰尘。“设备是一流设备,但因为没有工人,(资金)又难以周转,只好将厂房转让出去。”易总感叹诸多。
在鞋业中摸爬打滚了10多年,企业有着辉煌的过去,易总也有过高枕无忧的日子,但是今年以来企业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令他坐立难安,他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问到如今的娱乐时,他一脸严肃地说:“以前会邀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现在企业生存都困难,我已经没有那份闲情逸致了。”易总的企业的境况,代表了鹤山一部分鞋企的生存状况。据了解,美元贬值、汇率损失、订单缩减、资金周转困难、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内部管理欠完善等,都给鹤山鞋企带来严峻的考验,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行业“旧患”
小作坊跟大企业“抢人”
除了大经济环境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外,员工的紧缺是鹤山鞋业内的一个存在已久的“硬伤”。据鹤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企业“用工荒”早在2006年就已经显现出来,鞋企也不例外,招收不到足够的工人成为不少鞋企老板遇到的共同难题。
近3个月来,记者经常在中东西村、小范街以及北湖路附近的一些墙壁或张贴栏上看到,招工信息不断更新:“诚聘车面、折面、接面”、“诚聘包装、杂工、落底、冲床员工”、“订单充足,环境舒适”、“薪金优,粮期准,有食宿,欢迎新老员工前来应聘”;在中东西村、雅瑶镇的鞋企门口随便一站,也总能够看到这样的招工启事。中东西村的鞋企老板梁总一说起工人的问题,就会感叹今非昔比:“以前是工人排队到我的厂门口找工作,如今却是我们满大街地去找工人。”
工人究竟跑到哪里去了?梁总说,近两三年来兴起的鞋面加工店抢走了鞋企一半的工人,企业在鞋面加工工人方面极其紧缺。在招工难面前,鞋面加工店的存在成为鹤山鞋企老板们的“众矢之的”,但鞋面加工店从何而来?与鞋企之间有着怎样的过节?又为何得以生存多年?记者通过探访找到了原因。
鹤山鞋业是从做贴牌生产起家的,由于一直以来质量较好,很多企业接单不成问题,因此曾一度出现过非常繁荣的局面,但是2006年以前,鹤山的用工环境却不尽如人意,鹤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当时的调研发现,有的鞋企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拖欠工人工资,影响鹤山企业用工声誉,而且当时企业与员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动辄炒掉员工,一部分管理人员或熟手工人因此离开企业,自立山头,投资几万元购置几台设备就开起了小作坊式的鞋面加工店,到鞋面加工店的工人被称为“草根”,是鹤山鞋企尤其需要的人才。
记者了解到,在鞋面加工店工作,工人上下班时间较自由,白天上班晚上就能拿到工资,这成为工人受吸引离开鞋企的主要因素,而工厂一系列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拖欠工资的前例,都成为员工们不愿进厂的理由。在中东西村,记者在鞋面加工店采访了来自贵州遵义的“草根”李则林,这位25岁的小伙子说:“2006年我被3家工厂拖欠过工资,请假也难,所以就出来做,现在我很自由。”
鞋面加工店吸引了大部分鞋面加工工人,而同样需要这部分工人的鞋企则陷入了困境:接到了单,招不到人,赶不出货。一旦失信于客户,生意就将流失,于是为了赶货,有的鞋企同鞋面加工店之间心照不宣地形成了秘密合作的“潜规则”,梁总也是其中之一。记者采访他时,他还接到客户催促其加紧出货的要求,于是他又向一家加工店催促。据透露,有一位鞋企老板拥有员工200多人,为了不让员工流失,他竟然自己在外面也开起了加工店,其中有一半成为自己养起来的“草根”。
因此,在鹤山鞋业协会多次呼吁清理鞋面加工店的同时,鞋面加工店却依然悠闲地招工,忙碌地生产。
成功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当一些鞋企老板焦躁难安时,另一些鞋企老板却用不一样的态度看待当前行业内存在的问题。
在中东西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鞋企老板的办公室,鱼缸里养着一条体格健壮的鱼。听记者提到鹤山鞋企目前艰难的状况,这位老板笑着说:“你看到我的鱼了吗?在我鱼缸里已经8年了,还那么健壮,那是因为我每天都精心喂养它。经营管理企业也是这个道理,看经营者是否足够用心,每天给它输入足够的营养。”这位老板的企业里有300多名员工,今年以来工厂里员工队伍稳定,接单数量稳定,并且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我对前景充满信心。”他说。
正如这位老板所言,在一些鹤山鞋企感受着企业文化缺失带来的“阵痛”时,一些优秀的鞋企却从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中获益良多,华尔俊豪、必登高、百仙等是其中的典型。针对如何做好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有着共识:凝聚力、创新、以人为本。这些企业指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