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面对众多中国读者对“阅读中国”系列的漠视,但事实比我的推测走得更远,这套不错的汉学从书,从2001年年底开始推出,一直到最近整个丛书出版工作完成,一直没有引起读书人的追捧,相反,局面相当清淡:除了编者,翻译者在丛书的前后感叹了一番,书评界集体失语,理论界也不以为然,如此卓越的学术成果,似乎就这样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刘东在这套书的总序里已经陈述了读者的精神煎熬:“越是系统地引进某种活生生的外来学术话语,就越要给原有的文明基础带来深重的冲击和致命的紊乱。”刘先生一方面担心我们“心智的僵化和老化,必须让胸怀向有关中国的所有学术研究尽量洞开”,一方面却又担心我们“一旦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陷入别人的话语场中无力自拔,就有可能被别人特有的问题意识所覆盖,乃至从此难以名状自己的切身体验,暴露出文化分析的失语和学术洞察的失明。”
刘东在这套书的总序里已经陈述了读者的精神煎熬:“越是系统地引进某种活生生的外来学术话语,就越要给原有的文明基础带来深重的冲击和致命的紊乱。”刘先生一方面担心我们“心智的僵化和老化,必须让胸怀向有关中国的所有学术研究尽量洞开”,一方面却又担心我们“一旦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陷入别人的话语场中无力自拔,就有可能被别人特有的问题意识所覆盖,乃至从此难以名状自己的切身体验,暴露出文化分析的失语和学术洞察的失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