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脚型,应采取站立的姿态为最佳。因为站立状态的脚处于负重状态,脚的基本作用是使人能站立和行走,穿鞋从根本说来,也是为了更有效的有助于行走。因此,静坐姿势的脚型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脚的负重常态,所以一般不应采用静坐的姿势来测量脚型。为了准确地掌握脚型,必须赤脚测量。
1.脚型测量部位
脚型测量部位,共分16个测量点,其中6个围长点,9个高度点,1个直长度,外回1个脚型轮廓线。
(1)6个围长点
①跖趾围长(简称跖围)以第一跖趾关节的最突点为准,围绕测量是。
②前跗骨围长(简称跗围)以楔骨突点,第五跖骨粗隆和脚心凹处围绕测量。
③舟上弯点与后跟围长(简称兜跟围长)以脚跟顶点经脚弯(脚腕子)处进行测量。
④脚腕围长以外踝突出点上头最细处进行违绕测量。
⑤腿肚围长以小腿腿肚的最突点(最粗处)进行测量。
⑥膝下围长以腓骨上端最突点的下边缘进行围绕测量。
(2)9个高度点
①膝下高度自膝下围长部们到脚底的直线距离。
②腿肚高度自腿肚围长部位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③脚腕高度自脚腕围长部位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④外踝骨高度自外踝骨突点的下边缘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⑤后跟突点高度自脚跟突出点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⑥舟上弯点高度自脚弯(距骨与胫骨交点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⑦前跗骨最突点高度自楔骨突点至脚底的直线距离。
⑧第一跖趾突点高度自第一跖趾关节最高处至脚底的最短距离。
⑨拇趾高度测量拇趾前端的最厚度。
(3)1个直长度
1个直长度即脚长(脚底直长),自拇趾顶端至脚跟的最突的直线距离。
(4)1个脚型的轮廓线
1个脚型的轮廓线即是脚底部的轮廓线。用橡皮薄膜在木框上绷平,涂上印油,再覆上空白图纸,把郐轻轻啃上不得移动,然后用竹制双齿直笔垂直顺着脚的轮廓,划出脚型的轮廓线,取得完整的脚印。
经过上述各个特部位的顺序测量,便可取得整个脚型的基本特征,及各个部们的数据,为各种穿着需要的皮鞋及鞋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脚型测量部位和计算方法
脚型经过了准确的测量之后,便取得了科学获数据,我们可以运用已经取得的脚印图纸,进行科学他析,找出脚的各长度部位和宽度部位及脚印与轮廓边距的获得据。
掌握脚型规律,不仅是制鞋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楦型设计和制订鞋、型号的重要依据。因此,掌握脚型规律是掌握整个制鞋技术的一门基础知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