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厦高铁,温福高铁,将福厦泉、温州、上海等城市融入了最短不到30分钟,最长不到7小时的城市半径内。城市半径拉大,泉州吸引人才多了一块招牌,区域产业合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不过,有专家认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将使生产要素加速向高铁覆盖范围内更好的城市流动。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是泉州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吸引人才“85后”的新选择
“如果高铁早些到来,我的选择可能会完全改变”。去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蒋霏霏,选择回家乡上海工作。尽管泉州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如安踏,甚至厦门的跨国公司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每年往来需要耗费的大把时间、精力、金钱,让这名“85后”退却了。在厦门读书时,每个月她都要回家一趟,坐火车要26小时,很累,搭飞机,每次都得抓住机票大打折的机会。毕业后回了上海之后,她没考上公务员,现在在一家外贸公司当文员。新开通的高铁,让蒋霏霏有点想重返福建。
吸引不了行业内最前沿的人才,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匮乏,成了泉州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痛楚。这一两年内,不少泉州知名的大企业把企业主要的运营中心迁往厦门,劲霸男装在去年5月,更是把企业运营中心整个搬到了上海。
高铁,无疑将给泉州吸引人才带来一些有利因素。“上午搭乘高铁进泉州工作,晚上下班回厦门居住。”不少白领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拥有高端消费能力的金领,他可以暂时忍受一周五天在泉州繁忙的工作,周末就到上海去购物,到杭州西湖去散步。
产业合作“远亲不如近邻”
“高铁通车,对两地的产业对接和互补,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谢榕芳看来,泉州的运动鞋、温州的皮鞋,在贴牌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将不必舍近求远。
“远亲不如近邻。从大的区域环境来说,高铁必将促进海西各种产业的合作”。谢榕芳还认为,高铁对于泉州和温州之间的相互市场开拓,也有很大好处,“因为货运的时间缩短了,运费、效率都大有提高,而鞋子是时尚产物,时间也就意味着效益”。
借助交通枢纽功能的延伸作用,对泉州大力推动的台商投资区,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据了解,力争年底通车的福厦高铁惠安西站,就位于仙游站和泉州站的中心,距泉州台商投资区14公里。
在福州、厦门以及泉州均有生意的台商陈贵祥说,福厦高铁开通,他的业务员一天就能到三地办公,不仅节省管理成本,更节省时间,福厦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日趋凸显。
“双刃剑”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但在不少研究高铁经济的专家看来,高铁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区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将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铁民教授对记者说。
福厦高铁和翔安隧道同日开通,泉州和厦门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泉厦之间产业争夺将更加激烈。厦门已经把晋江、南安的一些城镇纳入到其“北拓”范围,这些区域已经有近百家企业进入厦门翔安投资。这样的争夺,随着城市半径的扩大,还有可能蔓延。
“福厦高铁提升的并不仅仅是泉州的竞争力,而是整个福厦高铁能覆盖到的区域的城市竞争力,这样一来,新的竞争点又产生了。”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云南如是说。
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一份关于泉州交通条件变化对泉州影响的课题中这么写道:泉州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压力。交通便捷化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大大地扩大了厦门的辐射半径,其港口运输、现代物流、现代管理、国际商务、中介服务等竞争力都大大优于泉州。对台方面,目前泉州利用台资的规模、层次远不如上海、苏州、深圳等地,也不及厦门、福州等周边地区,还有其他后发地区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台资,泉州应积极应对。
来源: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