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点是指设计部件位置的控制点。有些设计点来自于脚型规律,有些设计点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在帮样结构设计中,常用的设计点只有十几个,为了以后使用的方便,需要点一次性地在楦体上找出来.并标注在半面板上,省去以后多次重复找点的操作。
在找点之前,应该画出楦体的四条中线。在基础结构设计中,都是以满帮鞋楦为例,其它楦型的特殊要求将在后面不同章节里讲述。
常用的设计点包括部位点、边沿点和标志点三种类型。
(一)部位点
部位点是一组在楦底中线上选取的设计点,是以脚型规律来确定的,可以通过脚的长度系数计算出来。计算公式如下:
特征部位长度一脚长×部位系数一后容差
测量时自楦底后端点B开始,用带子尺沿着楦底中线向前测量。
常用的部位点主要包括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外腰窝部位点、外踝骨中心部位点。
具体数据参见表1-1-1。
常用的部位点数据
表1-1-1
注意:表中的数据后面有±的等差值,表示每变化半个鞋号时需要修正的量。如果变化一个整号时,需要修正2个等差值。号变大要增加,号变小要缩减。
{page_break}
(二)边沿点
边沿点是一组在楦底楞线上选取的设计点。通过各个部位点作底中线的垂线,就可以得到边沿点。
常用的边沿点有4个,包括第一跖趾关节边沿点(H1)、第五跖趾关节边沿点(H)、外腰窝边沿点(F)、外踝骨中心边沿点(P),见图1-1-1。
图中的第一跖趾关节边沿点H,和第五跖趾关节边沿H,是经常配合使用的两个点,连接Hi点和H点,便得到楦底的斜宽线H、H。斜宽线与楦底中线的交点W,就是前掌凸度点,也叫作着地点。
利用Hi As =RH的规律,可以找到R点,连接RB就得到分踵线。
边沿点是一组在楦底楞线上选取的设计点。通过各个部位点作底中线的垂线,就可以得到边沿点。
常用的边沿点有4个,包括第一跖趾关节边沿点(H1)、第五跖趾关节边沿点(H)、外腰窝边沿点(F)、外踝骨中心边沿点(P),见图1-1-1。
图中的第一跖趾关节边沿点H,和第五跖趾关节边沿H,是经常配合使用的两个点,连接Hi点和H点,便得到楦底的斜宽线H、H。斜宽线与楦底中线的交点W,就是前掌凸度点,也叫作着地点。
利用Hi As =RH的规律,可以找到R点,连接RB就得到分踵线。
{page_break}
(三)标志点
标志点是一组在楦面上选取的设计点。主要集中在背中线和后弧中线上,其中有脚的生理特征点,也有经验设计点,见图1-1-2。
常用的标志点主要有9个,找点的方法如下:
1.后跟弧上的标志点
后跟弧上的标志点有3个,测量时自楦底后端点B起,用带子尺向上沿后弧中线测量。
(1)D点(楦后跟凸度标志点)楦后跟凸度点与脚的后跟凸度点相对应,是楦全长和楦面全长的测量点,也是设计后包跟部件开叉位置的参考点,见图1-1-3。
如图所示,后包跟开叉的位置取在D点之下1~2mm位置,伏楦效果更好一些。
计算规律:BD=8. 8%×脚长
计算结果:男楦250号BD= (22±0.4)mm
女楦230号BD= (20±0.4)mm
(2)C点(后跟骨上沿高度标志点)后跟骨上沿点是确定鞋帮后弧高度、口门位置的基准点,也是设计后主跟高度的控制点。
计算规律:BC=21. 66%×脚长
计算结果:男楦250号BC= (54±1.1)mm
女楦230号BC= (50±1.1)mm
(3)Q点(后帮中缝高度标志点)后帮中缝的高度是鞋类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后弧设计位置太低,会造成鞋不跟脚;后弧设计位置过高,又会造成磨脚后跟。一般说来,满帮鞋是以脚的后跟骨上沿点为基准,增加4~5mm就能满足对高度的要求。对于女浅口鞋、凉鞋、筒靴等,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与满帮鞋不同,见图1-1-4。
如图所示,C点是脚后跟骨上沿点,需要用主跟来保护脚的后跟骨,所以后主跟的设计高度控制在C点。在C点之上4~5mm位置是设计满帮鞋后缝高度的控制点Q。
计算规律:CQ=4~5mm
计算结果:男楦250号BQ= 58~59(±1.1) mm
女楦230号BQ= 54~55(±1.1) mm
{page_break}
2.背中线上的标志点
背中线上的标志点有4个,测量的方法各不相同。
(1)V点(口门位置标志点) 口门位置是指鞋口的前端与背中线的交点位置,见图1-1-2。鞋口门位置是有变化的,口门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鞋的穿脱是否方便,口门位置太靠后,可能会造成脚穿不进去;口门位置太靠前,又会造成抱脚能力下降。口门位置标志点只是一个基准点,并不代表所有的口门位置,而是依据款式的具体要求,在基准点的前后进行合理的变化。一般内耳式鞋的口门位置一般都取在V点。
确定口门位置应该以脚的生理特征点为依据。V点是脚前掌凸度点在背中线的标志点。测量时应该采用直线测量法,使用圆规或卡尺等工具,自C点起向前直线测量,在背中线上取V点。采用直线测量法找V点,可以不受放余量、楦跟高度的影响。注意不能用带子尺测量。
计算规律:CV=68. 8%×脚长
计算结果:男楦250号CV=(172±3.44) mm
女楦230号CV= (158. 24±3.44)mm
(2)E点(口裆位置标志点) 口裆位置点是控制鞋前脸总长度的设计点,见图1-1-2,男鞋女鞋有区别。测量时用带子尺自V点开始向后测量。其中男鞋的E点取脚长的27%,该点处于脚的舟上弯点之前,不会造成磨脚。女鞋的E点取脚长的25%,比男鞋略短,这是从女鞋的外观上考虑,女鞋前脸偏长会觉得闷脚、笨重、不舒服。但是在设计靴类产品时,由于靴筒的高度远远超出E点,所以男女靴楦都取27%的脚长。
计算规律:男楦VE=27%×脚长
女楦VE=25%×脚长
计算结果:男楦250号VE=(67.5±1.35) mm
女楦230号VE=(57.5±1.25) mm
(3)VO浅口门位置标志点)一般的女浅口鞋、运动鞋等,口门位置比较靠前,称为浅口门鞋。这类鞋的口门一般处于跖趾关节弯折位置之前,比较特殊,所以要利用浅日门位置标志点进行控制。
测量Vo的方法是采用跖围线与背中线的交点来确定。通过第一和第五跖趾部位边沿点测量楦的跖围线,跖围线与背中线相交点就是Vo,见图1-1-5。
Vo的作用类似于V点,也是一个基本控制点,根据浅口门的具体要求,在Vo的前后调节。要注意成品鞋的口门位置一定要错开Vo,否则会造成磨脚背、妨碍脚的弯折运动。
应该清楚,V点与Vo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值,会随着楦跟的升高而减小。因此不要通过测量Ⅵ厂0的长度来找Vo点
(4)J点(楦头凸度标志点) 楦头凸度标志点J处于楦头的突起位置或弯折位置,一般是用来连接背中线的长度,也经常用来控制围盖鞋的围盖分割位置。
对于设计围盖鞋的楦型来说,楦头的凸点很明显,通过肉眼的观察或者楦面的反光就能确定,点,而对于一些素头楦型来说,楦头的凸点不明显,需要通过经验数据来测量AJ的长度。
通常AJ的长度的经验值为:男楦250号AJ'= 24~26mm;女楦230号AJ =19~21mm。
这些经验数据是以脚趾端位置的标志点为参照点的。在楦底中线上,中间号楦脚趾端之前的放余量一般为男20mm、女16. 5mm,如果在楦背上测量脚趾端的标志点,长度就会大出几毫米,这是一种“弓弦与弓背”的关系,见图1-1-6。
{page_break}
3.楦面上的标志点
楦面上的标志点有2个,找点方法也不相同。
(1)0点(口门宽度标志点) 口门宽度是指在口门位置上鞋口的宽度。口门的宽度也是变化的,一般取在前帮控制线的1/2处,也就是V了线的中点定作口宽标志点0,见图1-1-2。
口门宽度标志点并不是限制口门的宽度,不同款式的口门宽度可以通过O点位置进行上下前后的调节,由于有了参照点,调节的操作会变得简单。
取跷中心的基准点也设定在0点,自然跷∠VOV'的角顶点就在O点。
(2)P点(外踝骨中心下沿点)外踝骨中心下沿点是用来设计后帮腰高度的控制点,防止磨脚踝骨。如果连接OQ线作为后帮高度控制线,会发现P’点一般处在OQ线的上面,见图1-1-2,也就是说用OQ线来设计后帮高度不会造成磨脚踝骨,所以找P’点是为了有个比较参照。找P’点是通过测量PP'线的高度来确定的。
用带子尺与P点前端底口垂直,向上贴紧楦面测量。
计算规律:男女楦PP'=20. 14%×脚长
计算结果: 男楦250号PP’=(50. 35±1.O)mm
女楦230号PP’= (46. 32±1.0)mm
在实际的应用中,设计弧形鞋口时,男鞋常取在48mm,女鞋常取在44mm。测量方法参见图1-1-7。
因为测量PP’线高度是用带子尺测量的,对于有些两侧肉体过厚的鞋楦来说,P’点的位置可能会低于OQ线,但是外踝骨的垂直高度不会因楦体肉厚而变矮,同样不会造成磨脚。
为了便于查阅,现把相关的设计点整理如下,参见表1-1-2。
表1-1-2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