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世博一代”。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成为这一代中国青少年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世博园开园一个月以来,先后已有两批共1.2万名园区志愿者在这里留下汗水和微笑;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参与成千上万个世博项目频繁地与世界对话沟通;800多万人次的游客中,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这里收获从未有过的精彩和梦想。
离开园区的前夜,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张伟和他的同学们第一次走进自己日夜相伴的各个展馆,真正轻松地成为一名普通的世博会参观者。
从试运行期间“试上岗”开始,身着绿衣白裤的园区志愿者们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群相当比例为“90后”大学生的“小白菜”们,最初曾因不太熟悉园区情况、不能熟练回答游客问题而受到一定的误解和非议,但是在压力之下、眼泪过后,这群在父母眼中仍然是宝贝的年轻人,很快就以自信和微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为了世博会,“小白菜”们需要一早就从学校出发,睡眼惺忪地奔向大巴;在园区,他们接受着烈日和雨水的双重洗礼,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们回答的问题往往琐碎和枯燥,但这些孩子们已经学会用沙哑的嗓音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中国馆该往那儿走”;深夜回到校区,浴室的热水已经停止供应,简单梳洗一下,赶紧上床休息,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明天。
以“小白菜”为代表的“世博一代”们,展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坚强。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到:“白菜廉价而有价值,穿白菜装的我们不求报酬,可一样有营养、有素质、有价值。我们这样用心、这样卖力,因为现在看到这身绿色,就会有一种激灵的感觉,被我们肩负的责任打动,这就是志愿者的力量吧。”
世博会也让许多中国青少年、儿童第一次零距离地感受到了世界。在成为美国馆第100万名幸运游客后,9岁的江苏无锡游客顾佳雯感到从未有过的惊喜,这位只在电视中看到过美国风光的小学生,第一次收到了泰迪熊、牛仔帽等别具美国风情的礼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是上海世博会真正的主角:各展馆不约而同地选择孩子作为电影主题或设计师,时任德国总统的克勒整个行程中只回答两名“学生记者”的提问;费城交响乐团专门邀请113名女中学生作为嘉宾……世博会为中国的青少年们认知世界,打开了一扇从未有过的大门。
{page_break}8岁的江月垠穿着“上海哈哈儿童电视台”笔挺的深蓝色制服,站在导播间,根据需要完成不同的镜头切换。她的6位同班同学,则分别在主持、灯光以及摄像等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是江月垠在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的育乐湾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电视台导播。在这里,家长不被允许进入,150多个孩子被分成25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用近一个小时分别体验25种不同的职业。
他们的道具——单反相机、烤箱、听诊器、赛车和轮胎,都尽可能真实。小小的育乐湾,如同微型社会一般运转着:“消防员”要在规定时间内穿好制服,坐车到指定地点去灭火;报馆的“记者”们得到消息后,要火速赶往“现场”报道;银行“职员”要为“警察”提供嫌疑犯线索,协助破案……
育乐湾工作人员金奕孛说:“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通过这1个小时,把孩子们培养成摄影师、医生或是主持人,而是让他们去体验自己喜欢的职业,独立地和陌生人打交道,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与过去几代人相比,“世博一代”在作出选择时有了更多的多样性和主动性。一直向往成为电视台女主播的江月垠在体验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一直都觉得做女主播好神气,其实这份工作没有想的那么好,所有的人都看着你,一点也不自由。我下次要去试试做糕点师,烤美味的小点心给大家吃。”
来源:世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