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式鞋是满帮鞋中花色品种最多、产销量最大、适穿范围最广的一种鞋类。外耳式鞋与内耳式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鞋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外耳式鞋结构的特点是后帮的鞋耳压前帮,鞋的功能结构、外观造型、装饰变化等是以鞋耳为中心进行演变,设计时首先要从后帮鞋耳开始人手。
外耳式鞋的设计特点
外耳式鞋的鞋耳造型变化很大,但是这种变化只是组合分解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外耳式鞋的内在结构。因此,只要掌握住一款典型外耳式鞋的结构设计特点,推而广之,就能掌握所有外耳式鞋的设计。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1.楦型的特点
设计男女外耳式鞋要选用男女素头楦,素头楦适于设计各种内耳式、外耳式等绑带鞋以及开口式鞋类。
2.鞋帮结构的特点
外耳式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后帮压前帮,后帮部件保持着完整的造型,设计要从后帮开始,确切地说是从后帮的鞋耳开始人手。至于前帮部件的位置则是通过压茬量找到的,是从后帮部件轮廓线上派生出来的,这一点与内耳式鞋大不相同。
外耳的位置如何控制?一般的外耳位置控制在OQ线以上的VE段长度范围内,如果鞋耳上需要设计5个 眼位,鞋耳取VE线长度;如果设计4个眼位,可以把E点位置前移lOmm,也可以把V点往后移动lOmm;如果设计3个、2个、1个眼位,由于鞋耳比较短,又可以前后移动,所以要以VE线长度的½点为参照,主要是控制日门的位置不要超过1/2 VE,如果超过1/2 VE点,则会造成穿鞋的困难。
3.帮部件的特点
早期外耳式鞋的设计,怕脚肥的人穿不进去,有意识把鞋耳的上边沿线降低,因此也就使得鞋耳前尖点在0点之下5mm左右的位置。现在人的脚型往瘦型发展,可以用VE线设计鞋耳上边沿线,那么鞋耳的前尖点在O点位置或附近。
如图1-4-1所示,两种鞋耳的外形相同,但是鞋耳高度的设计位置不同,一个觉得肥些,一个觉得瘦些。
鞋耳的前尖点比较特殊,一般要作出里外怀的区别。如果从鞋的正面看去,应该看到里外怀的鞋耳是对称的,特别是前尖点左右对称,这样才叫作端正。但是由于鞋楦里怀与外怀的造型有区别,外怀平缓里怀直立,如果鞋帮样板取得对称,绷在楦面上反而不对称,里怀有错后和下坠的感觉。因此需要调节里怀前尖点的位置,改善视觉误差。
如图1-4-2所示,O1点为外怀的前尖点,O2点为里怀的前尖点。要使O2点的位置比O1点的位置靠前2~3mm,靠上3~5mm。
如果测量楦面的JQ长度,会发现里怀的楦面比外怀的楦面长出2~3mm,这是因为里怀的跖趾关节往后一段肉体比较高,故而使曲面变长。如果样板的后帮长度相等,比到楦面上时会显得里怀变短,故而要加长O2点的位置。遇到楦面的里外怀JQ长度相等也没有关系,因为鞋楦的整体都是向里怀弯曲的,里怀靠前不会觉得不端正。
楦面的里怀一侧肉体安排比较直立,外怀比较平缓,如果样板的里外怀距背中线的长度相等,放到楦面上比较,里怀就会有下坠的感觉,因为此时感官判断高低位置的参照物是两侧的楦底边沿,而不是背中线,因此要调高里怀的02点,达到视觉平衡。一般要根据楦面不同提升3~5mm,或者更高些。
应该注意到,这种调节只是凭感觉调整,有的楦面差距会有10~15mm之多,如果真按此数据调整,样板本身就是歪的,反而暴露出缺陷,因此要理性对待。类似的情况在设计围盖鞋时会经常遇到,也需要对里怀样板进行适当调节。
外耳式鞋属于暗口门结构,口门的位置要通过口门宽度O'点作后帮背中线的垂线才能找到。口门的位置与宽度决定了鞋口的大小,与穿脱是否方便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使用女浅口鞋楦设计满帮外耳式鞋,会造成脚穿不进去,因为口门宽度太小了,造成口宽变小的直接原因是鞋楦的跗围太小,所以不能用错鞋楦。如果鞋楦的跗围很正常,但是设计的宽度不够大,仍然会造成脚穿不进去的毛病。
O'点也是取跷的中心点,它的位置在前帮的断帮线上。在设计完后帮以后,按照外怀后帮轮廓线找到前帮压茬线,再顺着前帮的压茬线自下往上移动,在距离外怀鞋耳边沿15~20mm的位置就是口宽位置,也是取跷中心的O'点位置。
过O'点作后帮背中线的垂线,相交于V'点,这就是暗口门的位置。O'V"线的长度,就是鞋口的宽度。一般说来,口门的V’点位置控制在1/2 VE线之前,都不会影响鞋的穿脱,参见图1-4-3。
如图所示,0'V线为口门的宽度。有了后帮的外形、前帮位置、鞋口线,再加上一个鞋舌,外耳式鞋的结构图就有了大概的面貌。当然,还必须有取跷角,才有达到伏楦的目的。
4.镶接关系的特点
外耳式鞋的鞋耳是直接压在前帮上,而与前帮口门直接相连的却是鞋舌,那么在处理跷度时,一定要把取跷角加在鞋舌与前帮之间,这一点与内耳式鞋也不相同。断舌的位置也就是取跷的位置。那么取跷角有多大呢?
在长耳式女鞋的设计中采用的办法是找一个等量代替角。现在仍然需要找一个等量代替角。具体的操作是:以O’点为取跷中心,以断舌长度O’V1线为半径画大弧线。连接出∠VO'V,该角与大弧线相交后得到一段弧长,该弧所对应的角就是等量代替角。把等量代替角的大小截在V.点之后,得到V2点,使么VO'V'=∠V1O'V2,其中的∠V1O'V2就是取跷角,这也属于定位取跷。一般的情况下设计外耳式鞋仍然采用定位取跷。
如图1-4-4所示,∠V1O'V2是定位取跷角,∠V1O'V2=∠VO'V''O’V’’口宽线不是取跷的位置,是取跷位置的参照点。一般的断帮线略往后移5~7mm,掩藏在鞋带的下面。
采用定位取跷虽然方便,但是取跷角是被压在鞋耳之下,并且被锁口线锁住。在绷帮时取跷角要展开,在取跷角被展开的同时前帮背中线会下降,也就会带动前尖点01和02的下降。所以在接帮时,如果不移动01和O2点,会在鞋耳下面出现“死褶”。因此在标定接帮的规矩点时,应该移动01和02点的位置。
O1和O2点的移动量有多大?以O'点为圆心,以O1和O2点的距离为半径作弧,与取跷角相交的弧线长度就是移动量,移动的位置也在弧线上。利用作弧线的办法固然可以确定O1和O2点变化,但是比较麻烦。
简单的办法是在取出基本样板之后,将前帮样板覆在划线板上,然后以O'点为圆心旋转前帮,把样板的口门线对齐V1O'。此时会发现前帮背中线下降、取跷角转移到下方、前帮两翼会超出划线槽的状态。此时固定前帮样板,翻转划线板,把前尖点的标记画在前帮上。然后取下前帮样板,作出里外怀的区别。
即使是O1和O2点定位很准确,当前帮被向下拉伸时,鞋耳也会随之向下移动,表现在成品鞋上是两耳之间有一条3mm左右的缝隙,这与内耳式鞋也不相同,内耳式鞋的两个鞋耳是并齐。这是因为外耳式鞋的前帮背中线比内耳式鞋的要长,架在楦背上时有较大的空隙。绷帮时前帮会被向下拉动,排除空隙贴伏在楦面上,鞋耳也会随之向下位移,造成两个鞋耳之间出现缝隙,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型现象。
5.鞋耳造型的变化
外耳式鞋的设计重点是在鞋耳的造型上。鞋耳的具体位置、鞋耳的长度、鞋耳的外形、鞋耳眼位的个数、鞋耳的组合分解、两鞋耳的连接方式等,都是鞋耳变化的元素。具体选择何种变化,还要根据楦型的头式、客户的需要等条件进行考虑。
如图1-4-5所示,鞋耳的外形有方有圆、有尖有扁、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鞋眼位从1~8个都很常见,里外怀的鞋耳也可以用钎带、尼龙搭扣、橡筋等辅助部件连接。鞋耳前尖点的位置靠前,穿脱方便,适穿范围广;如果把鞋耳前尖点的位置后移,可以增加鞋的修长感。
如果掌握了外耳式鞋的楦型选择、帮结构特点、定位取跷方法、部件镶接关系、鞋耳的造型变化,再加上内耳式鞋的设计经验,就能够设计外耳式鞋了。下面的举例,只是在重复外耳式鞋设计的特点,引导如何掌握结构设计的规律。
在设计之前先欣赏彩图C系列。这是一组外耳式鞋,外耳式鞋的共同特点是鞋耳压在前帮上,由于鞋耳不受前帮的制约,所以设计的位置、外形、长度、鞋耳连接方式等都比较自由,形成多种变化。
彩图C-l是一款外耳绅士鞋,鞋体端正、造型饱满,安排5个眼位显得很正规和庄重。其中的帮面材料选用枣红色增加了稳重感和神秘感,能与之搭配的服装并非一般,提升了鞋的档次。
彩图C-2是一款休闲外耳鞋,自E点开始设计鞋耳,安排4个眼位,可以增加前帮的长度。假线、锁口线简洁到位,后包跟增加了活泼性,荔枝纹的肌理显得柔和亲切,包裹泡面的软口使得穿着很舒适。
彩图C-3是一款3个眼位典型外耳式鞋,鞋耳变长可以增加眼位,鞋耳变短可以减少眼位。
彩图C-4是一款外耳式钎带鞋,用穿鞋钎代替了系鞋带,鞋身设计简单,只有前帮、后帮、后筋条3种部件,鞋耳位置靠后,前身加长、后身显得很紧凑。
彩图C-5是一款运动型外耳鞋,口门位置比较靠前,穿脱方便,6个眼位增加了缚脚能力。后跟口包裹泡面,采用运动鞋的设计手法,侧帮的车线加强了牢度,特别是鞋底的粗花纹,适于野外徒步远足活动。
彩图C-6是一款外耳式网眼凉鞋,修长的鞋头、尖尖的鞋耳,显得鞋身轻巧。为了加工的方便,网皮的不规则边沿都被部件镶裹住。
彩图C-7是一款方角形外耳鞋,鞋耳不加修饰,直接压在鞋帮上,显得很朴实,长后帮的运用增加了鞋的品位,与前包头的搭配增加了鞋的动感。
彩图C-8是一款三节头式外耳鞋,前包头与后帮都运用了打花孔的装饰,显得很高雅。
彩图C-9是一款燕尾包头式三节头外耳鞋,虽然也采用了打花孔的装饰,但是绒面革的应用使得鞋款显得柔和亲切,有一种轻松自由感。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