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整舌式鞋的设计——转换取跷原理图

整舌式鞋的设计——转换取跷原理图

定位取跷是处理自然跷的过程,对位取跷是定位取跷的补充。而转换取跷是一种特殊的取跷方法,是指把前后帮背中线转换成一条直线的跷度处理过程。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采用试验法和图示法分别进行分析。

    1.试验法
    为了清楚转换取跷的实质,现做一个观察试验:把半面板的VO线和HO线剪开,但是不要剪断。

    观察一:平铺半面板,剪口不要张开。此时看到的状态是定位取跷的状态,前后帮背中线报纸一定的角度,取跷角被重叠在∠VOV'位置。

    观察二:把VO张开一个自然跷大小的角度,定位取跷角被还原(展开),此时看到的状态是时位取跷的状态,前帮背中线下降,取跷角转移到OH线位置,形成对位取跷角。

    观察三:把VO线张开的角度继续扩大,直到把前后帮背中线能连成一条直线为止。此时看到的状态就是转换取跷状态。由于前帮背中线的继续下降,前后帮背中线角度成180。,此时在背中线位置多端加了一个角度,这个人为增加的角度就是转换跷。取跷角也转移到OH线位置,但是取跷角要比对位取跷角要大,这个较大的跷度就是转换取跷角。注意转换跷和转换取跷角不是相等的。转换取跷角=转换跷十自然跷。

    通过观察可以清楚看到转换取跷的来龙去脉。比楦也好、旋转也好、打剪口也好,最终都要达到这种取跷的状态。

    2.转换取跷原理图
    把上述观察的状态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取跷原理图。比较实用的取跷原理图是取跷中心变化后的原理图,见图1-6-1。

整舌式鞋的设计——转换取跷原理图

 
如图所示,该图类似于取跷角变大的对位取跷原理图。绘图的步骤如下:

    (1)在半面板轮廓上连接出整鞋舌的位置:E→Eo→0'→H1。

    (2)延长EV线为转换后的背中线。

    (3)确定转换取跷角的大小先找到Ao点,然后以0’点为圆心,O'Ao长为半径作圆弧.交A2点。再连接∠AoO'A2,得到转换取跷角的大小,也就是等量代替角。

    (4)作出转换取跷角假设断帮位置在OH1线上,通过以0'点为圆心,O'H1长为半径作大弧线,并且与∠Ao0'A2相交,在断帮线上截取转换取跷角∠H1O'H2,理论上讲要使∠H1O'H2=∠AoO'A1:

    (5)确定前帮的长度A2点是前帮的转换后的长度,由于取跷角变大,A2E的长度大于背中线度。在VA2长度上截取前帮背中线AoV’长度,定A2点,A2E的长度是背中线的实际长度点。A1A"2的长度叫作背中线转换长度与实际长度的长度差,简称长度差。

    (6)连接底口轮廓线:现在有A2和A2两个点,用哪个点来连接底口线呢?
    A2点的产生是由于旋转取跷,它的作用是控制取跷角的大小,如果从A2点起连接底口.背中线长,不合适。
    A'2点的产生是找到原背中线的长度,背中线的长度正合适,但用来连接底口就会觉得比较短:
    在<皮鞋帮样结构设计原理》中采用的就是用A/2点来连接底口轮廓线的,不过当时试验中采用的是真皮材料,延伸性好,而且是手工绷帮,前尖的底口虽然有些短,经过拉伸完全能够伏楦。现在大多使用机器绷帮,没有手工绷帮的灵巧性;再加上目前材料常常需要贴衬布,延伸性能大大减弱;特别是有些人工革的使用,延伸性大还原性也大,针对这种已经发生变化情况,目前采用保留1/3长度差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在增加1/3长度差的位置连接底口轮廓线。

    把A2A2的长度差值分成3份,把其中的一份补在A2点前底口上,以此来补充底口的长度。由于绷帮时的横向拉伸作用,材料的纵向必然收缩,加长的量也会被自动消除。这种1/3处理方法对机器钳帮或手工绷帮都适用。在前面设计不断舌的外耳式鞋中,有一个后降跷法,就是转换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修整底口时也用到了1/3长度差。

    3.应用转换取跷的几点注意
    取跷的三要素包括取跷角、背中线和底口轮廓线。

    关于取跷角:转换取跷角比较大,它包括了客观的自然跷和人为加入的转换跷两部分。那么取跷量的大小可以分别处理,如果天然革材料的延伸性好、定型性好,可以取在总跷度的80%左右,剩余的20%量在绷帮时很容易拉出来;如果材料较硬延伸性小、或者回弹性大,取跷时就取在ioo%比较好;使用人工革材料时要取到100%。

    关于取跷中心0'点:0'越接近于O点,还原效果越好。有些特殊的鞋款会使0'点远离0点,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强制性还原的成分要多一些。

    关于背中线:如果采用前降跷法,得到的是A2E线,如果采用后降跷法,得到的是AoEo线,两者的背中线都是一条直线。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需要而定,越方便越好,一般情况下使用A2线的机会比较多。

    关于描绘底口轮廓线:由于前帮的底口变长,采用“两次描法”比较好。第一次描前尖底口,把J、V点比齐在背中线上,前端对齐1/3量后再描画。第二次描后段底口,先把半面板复原,找到断帮点(H1),然后把断帮点移到取跷点(H2)位置,按住H2点不动,旋转半面板底口与前尖底口轮廓线搭接,再描轮廓线。最后把底口轮廓线理顺。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