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结合我市纺织工业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着力解决当前我市纺织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升纺织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棉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重点开发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和岑河针织服装工业园,培育纺织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纺织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采取综合措施,在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步伐,推动棉纺、印染、毛纺、针织、家纺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坚持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相结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园,提升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
(三)总体目标。
1.产销稳步增长。鼓励现有企业扩大投资,将全市纺织生产能力扩大至200万锭。到2011年,全市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开发项目38个,带动关联企业,完成总投资86亿元,全行业实现销售150亿元,年均增长31%;新增利税总额17亿元。产业整体规模在全省行业位次中排名靠前,争取跻身为国家棉纺织工业生产基地。
2.重点开发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和岑河针织服装工业园两大园区建设。到2011年,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形成100条印染生产线,岑河针织服装工业园针织染色产能5万吨以上。纺织印染工业园以集中供热、节能减排为重点,针织服装工业园以集中治污、资源整合为重点,建成全省同行业的样板工程。
3.技术水平较大幅度提升。重点提高纺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60%以上;提升纺织印染后整理水平,更新改造13万纱锭及配套设备,增加精梳及清钢联、自动络筒和无梭织机,使企业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培育一批纺织行业的领军企业。以奥达、一棉、乾盛、金安、望春花等优势企业为核心,积极培育5个产值、销售均过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纺织工业龙头企业。 奥达公司开发建设年产30000吨棉纱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利税总额1亿元。 东方印染公司开发建设年产6000万米印染布项目,总投资2亿元,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品销售收入3亿元,新增利税总额6000万元。 针纺工业园二期开发建设80000平方米园区建设,总投资5亿元,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利税总额1.2亿元。
5.开发高新产品,创立自己的品牌企业2至3个、名牌产品3至5个。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各提高5个百分点。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生产高档产品,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把产品生产向外向型发展作为基本战略,外销比重要实现70%的目标。结合我市纺织产品存在的“两多两少”状况和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一是调整棉纺织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向精加工、深加工产品、中高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发展。二是调整印染产品结构,开发多品种、小批量外销产品,提高深加工能力。三是依厂而定,一厂一法调整好毛巾、毛纺、化纤、针复制、服装等产品结构,提高此类产品的档次。四是鼓励企业开发或联合开发名优产品、拳头产品,用好、用足各种新产品开发政策,研究和创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实现我市服装业突破性的发展。
(二)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四大产业集群。以奥达、乾盛、东印、沙印、凤冠为主体,带动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岑河针织业为主体,形成针织服装工业园;以金安、神州及德永盛纺纱为主体发展江南棉纺纱基地,形成江南纺织工业园区;以监利银丰、洪湖兴洪为主体,形成纺纱集群。落实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退城进郊企业的优惠措施,对所有进园企业实现集中供热,引导进园企业实施余热利用;推进针织服装工业园集约发展,集中治污,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 延伸四大产业链。加快行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步伐,在优化结构、改制创新、改革脱困、扭亏增盈上下功夫。积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抗御市场风险,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以棉纺织印染整理、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服装、针复制品等四大产业支撑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的意见》(鄂发〔2009〕17号)精神,充分利用企业兼并重组时机和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加快淘汰列入国家、省和我市重点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目录中的纺织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棉纺行业重点淘汰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1”字头纺织和织造设备,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毛纺织行业重点淘汰B250型毛精纺机、H212型毛织机等落后设备;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间歇小聚酯、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湿法氨纶生产工艺。
(四)提高技术装备,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进科技兴纺,改造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资产的质量,即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更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形成配套,逐步完善产业链的建设。一是抓住棉纺织主体行业、龙头企业,搞好更新改造、换代升级。棉纺织以开发生产纯棉高档服装面料替代进口为目标进行改造。二是印染的改造以解决产品开发能力差、品种档次低、质量水平不高为主要内容,增加轧染设备、后整理设备、电脑预缩设备和电脑花色设计系统等。三是通过技改,使产品向高档化、多样化、系列化、成套化的方向发展。四是服装业要夯实基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员工的技术素质。可以通过联合、联营等多种渠道引进技术和资金,增加投入,促进发展,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名牌。
(五)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寻求融资的主攻方向放在招商融资的具体项目上,选择实力强、前景好、信誉优的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合资,采取资源换技术,产权换资金,市场换项目,存量换增量的形式和方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抓住荆州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条件以及纺织工业恢复振兴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与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筑巢引凤,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六)深化企业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在棉纺行业内,开展学习先进企业压缩用工、提高效率的技术改造,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减员增效,通过榜样示范推进全行业的企业管理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管理要求和生产流程、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等。狠抓企业安全文明生产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85%以上的纺织企业要实现管理达标,2011年所有的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政策落实
(一)坚决贯彻国家、省的各项政策。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纺织行业继续上调出口退税率至17%的优惠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按时足额退税。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好项目的优选和上报,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有更多好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规划项目的实施。
(二)加大信贷支持。落实国家对纺织工业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完善绿色信贷投入机制,推行将节能环保作为贷款的审贷条件。对基本面较好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技改项目给予更充足的固定资产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棉花上市季节,金融机构采取发放封闭贷款的形式,增加额度,给予纺织企业批量收购棉花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鼓励技术改造,实施品牌战略。以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为重点,加快设备更新,实施服装业的品牌战略,采取引进品牌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方式,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振兴我市服装业品牌。制定扶持和保护品牌的相关政策,支持优势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各项扶持外经贸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纺织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建立纺织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加强对行业发展专题调研,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本增效,防范风险。分析预测金融危机对纺织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振兴纺织工业,必须重视本地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尤其是要注意延揽懂专业、懂管理、懂法律、懂经营、懂世贸规则的企业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尊重专业人员的环境和氛围,使优秀的人力资源充分涌流,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纺织强市”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来源: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