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女浅口鞋的设计点

女浅口鞋的设计点

    1.常用的设计点
    女浅口鞋常用的设计点包括:浅口门控制点V、第五跖趾边沿点H、后帮中缝高度控制点Q。此外还会用到外腰窝点边沿点F、外踝骨中心边沿点P、口裆控制点E、楦头凸度点J、脚后跟骨上沿点c、后跟凸度点D以及V点等。
    找点的方法在第一章中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参见表1-1-1和表1-1-2,此处不再重复。

    2.关于浅口门控制点VO
    (1) Vo点表示的意义女浅口鞋的口门位置是变化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就是跖围线与背中线的交点,定为Vo点。因为跖围线是前脚掌主要的弯折部位,在背中线上找到一个参照点有利于浅口门的控制。广义上讲,运动鞋的口门也属于浅口门,也是以脚的活动位置Vo点为参照点。

    有了这样一个参照点,并不是说所有的口门位置都设计在V点,而是根据款式的具体要求进行前后的调节。正像V点是满帮鞋的口门控制点,但并不是所有满帮鞋都用V点来设计口门位置。所以Vo点表示的意义是口门的控制点,并不一定是日门位置的设计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成品鞋的口门位置正好落在V点,那么在走路弯折时可能会造成磨脚的现象。假若就用V点来设计口门位置,由于在绷帮时口门的位置会有向前的位移量3mm,成鞋后就会错开Vo点位置。

    (2)如何确定V点由于V点是作为控制点,所以用测量跖围线与背中线的交点来确定Vo点,这样做比较科学也比较方便,符合脚的生理结构特征。

    在有些经验设计中,急于找到口门位置,经常用前脸长73、78、68mm等数据来测量。如果在使用传统的标准楦时,这些点都很适用,如果放余量加大了,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现在的女浅口鞋,能够使用传统标准楦的厂家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确定口门位置要遵循一个原理:能自如穿脱、能抱住脚、所处位置的比例协调恰到好处。掌握了这个道理,数据的多少只是一个参考。

    (3) Vo点如何应用女浅口鞋的口门与满帮鞋的口门不是一回事,满帮鞋的口门可能会延伸到Vo点,但是女浅日鞋的口门不能超过V点。如果超过了V点,就要按满帮鞋处理,需要进行定位、对位、转换等跷度处理。还记得元宝式女鞋吗?需要用后升跷的办法处理。如果它口门往前移动,一直移到了Vo点,它就不再属于满帮鞋了,也不用后升跷了。

    确定了口门位置,也就知道了前脸的长度,前脸的长度也叫作口门的深度。按照前脸的长度划分,女浅口鞋一般有长前脸、中长脸和短前脸三种类型。参见彩图L系列,虽然都属于女浅口鞋,但相比之下还是有差别。

    彩图L-8、彩图L-12、彩图L-15,它们属于长前脸结构;彩图L-3、彩图L-4、彩图L-11,它们属于短前脸结构,其它的彩图L-1、彩图L-2、彩图L-4等大部分属于中长脸结构。由于鞋楦放余量的不同,判断鞋脸的长度不能看前帮的长度,而是要看鞋口门与第一跖趾关节的关系:口门与第一跖趾关节位置相近属于中长脸,口门位置超前属于短前脸,口门位置靠后属于长前脸。

    中长脸鞋,也就是一般的女浅口鞋,口门位置在V点略前,用标准楦设计时,前脸长度在(73±2)mm。长前脸鞋,也就是深口门鞋,口门位置在V点之后,用标准楦设计时,前脸长度在(78±2)mm。这种长前脸皮鞋已经不多见了,有些大圆口或大方口的布鞋还沿用传统的结构。注意:在前脸加长时,口门的宽度要适当加宽,一般规律是鞋口越深,口门宽越大,则鞋墙越低,穿脱方便。短前脸鞋,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女浅口鞋,有些女浅口鞋甚至可以将脚趾缝隙似露不露地表现出来。用标准楦设计时,前脸长度在(68±2)mm。现在常在拇趾外凸点与第一跖趾关节的1/2位置定出口门点,这是不露趾缝的控制点。注意:在前脸变短时,口门的宽度要适当收缩变窄,一般规律是鞋口越浅,口门宽越小,则鞋墙越高,抱脚能力越强,穿着就不易脱落。

    3.关于后帮中缝高度设计点Q
    在前面介绍过,在确定满帮鞋取Q点时CQ=4~5mm。对于女浅口鞋来说,除了考虑抱脚能力以外,还要考虑后跟抬高会不会卡脚,所以后帮高度会有一些变化。以230号女鞋为例:
    中跟楦:取CQ=4~5mm,后帮中缝的设计高度为54~55mm。
    高跟楦:取CQ=0~2mm,后帮中缝的设计高度为50~52mm。
    中跟楦:取CQ= 8~lOmm,后帮中缝的设计高度为58~60mm。

    鞋跟高度的不同为何会引起后帮设计高度的变化?查看表3-1-1就会发现,随着鞋跟的增高,楦斜长会逐渐变短,从237mm缩减到228. 6mm。这是因为脚后跟在提升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而是以弧形旋转上升,设计鞋楦时考虑到脚型的变化,所以楦斜长要缩短。

    对于帮部件来说,一般是以中跟楦的设计尺寸为基准,控制女浅口鞋的后帮中缝高度为54~55mm。在鞋跟升高后,后弧线的弯曲度变大,穿鞋时脚的后跟骨部位能适应这种弯曲变化,而后跟骨以上的部位,由于身体要直立,所以在脚的后弯点就会出现皮肤囤积成皱褶的现象。关于后弯点的变化,在《脚型•楦型•底部件》-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如果Q点的位置不降低,就会造成“啃脚”的毛病。所以设计高跟女浅口鞋时控制后帮中缝高度为50~52mm。

    在鞋跟降低后为什么后帮中缝要增高呢?随着鞋跟的降低,楦斜长逐渐加大,后弧变得比较直立。这种状态减弱了女浅口鞋的抱脚能力,如果将鞋帮的后中缝适当提高,能够起到补救的作用。所以设计平跟女浅口鞋要控制后帮中缝高度为58~60mm。

    女浅口鞋的这些特殊要求在满帮鞋中不太明显,因为满帮鞋的抱脚能力强、楦型较肥。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鞋前脸长度对后帮高度的影响,一般规律是鞋口变深,可适当降低后帮中缝的高度。应该注意到,在鞋跟高度不变时,如果加长了鞋的前脸,实际上是缩短了鞋口的长度,可能会造成穿鞋不顺利,所以要在不影响穿入的条件下增加鞋脸长度。反之鞋口变浅,后帮中缝的高度就要适当增加,但不要脱离50~60mm这个调节范围,见表3-1-3。

   表3-1-3    影响后帮中缝高度的因素与调节范围    单位:mm
 
女浅口鞋的设计点
 
   注:短前脸鞋的一组数据变化比较特殊。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