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欧登塞案例给上海启示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

欧登塞案例给上海启示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

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这种机非混行的场面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交警年年月月整治,但效果甚微。对此,警方在劝导市民守法的同时,讲了一句公道话:立交桥下为非机动车设计的地下通道建造并不合理,而且绕行距离太远,导致市民不惜违反交通法规,冒险上立交桥行驶。不管以什么理由,违法总是不对的,但这看似不大的事件背..

  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这种机非混行的场面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交警年年月月整治,但效果甚微。对此,警方在劝导市民守法的同时,讲了一句公道话:立交桥下为非机动车设计的地下通道建造并不合理,而且绕行距离太远,导致市民不惜违反交通法规,冒险上立交桥行驶。


  不管以什么理由,违法总是不对的,但这看似不大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城市建设“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的理念冲突。


  地下通道设计缺乏人性化


  据警方透露,虽然沪太路立交桥下为非机动车设计了地下通道,但限宽仅为0.7米,三轮残疾车等体积较大的非机动车根本过不去;而且地下通道上下坡超过40度,电瓶车、助动车推行起来很不方便。此外,要进入这个地下通道,需要绕行超过3公里。种种不便,让许多市民选择了违法。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政府部门对沪太路实施综合改造,把沪太路沿线打造成一条全新的“生态景观大道”。改造结束后,这条通衢大道更宽敞气派了,周边更美丽整洁了,唯独给骑车市民造成不便的地下通道依然故我。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悖论


  上海是个有着千万辆自行车保有量的城市,但跨入“汽车时代”后,城市道路建设中留给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空间愈来愈小,行人、骑车人和开车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也愈来愈大。


  机动车到路口甚至斑马线前不愿放慢车速避让行人,右转时更是与行人争道;马路越建越宽,每拓宽一条道路,过街立即成问题,即使设计了天桥,但对于一些老弱群体,上桥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不便;此外,很多信号灯也不是为行人设计,时间很短,行人常常要违法才能过去……


  种种现象,让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悖论——建设得越现代化,人们生活得越不方便,离开了汽车,人们似乎寸步难行,但有了汽车的生活,也有很多不便。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上海世博会上,城市最佳实践区欧登塞案例“自行车的复活”为上海带来许多启发。


  丹麦第三大城市欧登塞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上个世纪70年代也饱受交通拥堵的困扰。从那时起,从政府的政策到社会服务,再到市民的意识,都开始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在欧登塞案例馆的墙上,一幅欧登塞市的地图引人注目,几乎八成的道路被红色实线和虚线覆盖。红色实线是城市主要的自行车道,而虚线是指那些路边风景优美、特别适合休闲骑行的自行车道。


  在欧登塞,所有自行车道的长度加起来有500公里,比目前上海城市地铁的总长还要多出将近100公里。而且,欧登塞自行车专用车道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当中。


  让“以人为本”超越“以车为本”


  记者了解到,上海政府部门对于自行车绿色出行其实也早有谋划。根据2006年完成的《上海市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规划研究》,到2020年,上海将打通、加宽、完善13纵、12横的自行车“廊道”。除了110公里的高速路,以及延安路、北京路、南京路等部分禁止非机动车外,占全市60%至70%的道路都不取消自行车道。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断看到许多“以车为本”的现实:远有沪太路的例子,近有中环线的例子,还有利用自行车道为机动车保畅的做法,让自行车在汽车夹缝中“求生”……


  这一切都说明,在具体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上让“以人为本”超越“以车为本”,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