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网鞋、板鞋,新款特卖,三到五折优惠,每双99元,欢迎瞧一瞧,看一看……”循着叫卖声,走过安徽省淮南市朝阳路北侧,在苏果超市旁,会发现一个不甚起眼的鞋摊子,一名戴着眼镜、身着白色T恤的男生,正跟同伴一起,向过往行人推销。他就是本报2008年的“利群阳光学子”、毕业于东台安丰中学,现在是安徽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的韩康。
一个月赚400多元生活费
清俊的身形,黝黑的皮肤,浓黑的眉毛。见记者到来,韩康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眼镜下一双黑瞳闪着光。午后热浪逼人,韩康的白色T恤早已汗透。端午节三天,他们卖掉近30双鞋。
韩康把鞋摊摆在一排行道树下,距离十字路口的大型苏果超市不到50米。尽管道路施工,但正值端午放假前一天,到超市的市民往来不绝,小鞋摊人气颇旺。
这天,韩康和同学唐为为从老板那儿拖来四箱运动鞋,主要是网鞋、板鞋两大类,每双按99元卖出去,能赚9元。上午9点开工,到午饭时已卖掉3双。可是,午饭后近两个小时没开张,记者等得有点着急。“3点半以后生意就来了,傍晚更多。”韩康十分自信地说。
果然,3点半刚过,一名骑自行车的青年男子停了下来。韩康和唐为为立刻上前,一左一右伺候着:“大哥,这是安踏厂家直销的,搞特惠,99元一双,你喜欢哪一双,多大码,挑一双穿上试试,不买没关系。”见这名男子盯着一款明黄底边的网鞋看,韩康连忙拿起一双递到他面前,说:“这款比较亮眼,很时尚。”这名男子穿上这款一试,走了几步,感觉很舒服,当即决定买下。端午节三天,他俩卖掉近30双鞋。过去一个月,韩康光卖鞋就挣了400多元,“足够一个月的生活开销了。”
他洞悉了校内外的商机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进入大学的第一天,韩康就琢磨打工的事情。做家教是同学中最流行的一种,数理化不错的韩康也加入到这个圈子,大一时选做了两份家教。后来韩康还当起了学校食堂的保洁员,每天中、晚饭期间,帮着擦桌子。食堂是按时结算工资,多劳多得,韩康去得早而勤快,在10多名打工学生中他每月拿到的工资都是最多的。
韩康觉得,打工对心理素质是一种磨练。这个来自江苏东台农村的内向大男孩,渐渐摆脱了心理的拘束,变得活跃起来,开始洞悉校内外的商机,凡是能赚钱的,只要不影响学业,他都去尝试。
大二一开学,韩康发现,新生对电脑配件需求量很大,比如键盘、鼠标、内存条、U盘、数据线什么的,他当即找到一家电脑公司,异常诚恳地说服老板,让他先赊账,卖货之后结算。前后不到一个月,韩康净赚了近2000元。韩康说,这是他大学两年中挖到的最大的一桶金。马上就是暑假了,韩康打算继续打工,“开学是个机会,电脑配件、宿舍宽带都是紧要的,要做好准备,好好干一场。”{page_break}
“利群阳光拉了我一把,但更要靠自己”
今年20岁的韩康毕业于东台安丰中学。母亲患有智力障碍,父亲常年劳累,疾病缠身,靠种三亩地及闲暇时打工,撑着这个家。“考上大学那年是最艰难的时刻,利群阳光用力拉了我一把,但我很清楚,后面的路更多要靠自己走。”
在鞋摊旁,韩康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详细地回忆做的每份工:做家教,干食堂保洁,给商场发传单,推销方便面,卖电风扇,销MP3、MP4等电子产品,赊卖电脑配件,在校内安装电信宽带,做肯德基促销监理,到电信营业厅值夜班,到路边、车站卖鞋,10多份工让韩康忙得不亦乐乎。韩康觉得,打工的过程极为充实,很锻炼人。内向的他学会了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向顾客推销,怎么跟老板降批发价,什么时候转换其他的生意,“累并快乐着”。
一起摆摊的同学唐为为说,别看韩康忙得不停息,但在班级里,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中上游,而论打工经历绝对是“第一牛人”,大家很佩服他,很多同学愿意跟着他干,“我就是跟着他出来卖鞋的”。
不过,韩康告诉记者,他也有辛酸的时候,还为此流过泪。今年5月份,韩康跟着打了两年工的老板进了10多万台风扇,韩康帮着卸货,从上午9点忙到凌晨1点半,在面包车里迷糊了一小时,早晨4点又出发到一个集市帮着卖风扇和电子表,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饿得饥肠辘辘。临走时,韩康跟老板提出,天热了,想买台风扇用,能不能便宜点。哪料,老板不但不便宜,还要再加5元钱。韩康好说歹说也没成。
失望之极的韩康拔腿走人。“我帮他干了两年,太不仗义。”韩康回到学校,一边扒饭一边流泪。
“也算是个教训。不卖电风扇了,我就琢磨着卖鞋,那么多机会,难不倒我。”韩康郑重地说,靠自己的拼搏实现自立,完成学业,受点委屈流点泪算什么?“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心里都不能失去自信和阳光。”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