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看到了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看到了闪耀着青春活力的“海宝一代”。他们为什么参与世博志愿服务?他们为世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如何评价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带着这些问题,《心周刊》记者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部主任马春雷进行了专访。
1、队伍
世博志愿者:三支队伍,全新风貌
《心周刊》:请您介绍一下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的情况,包括招募、选拔、培训的过程,志愿者的整体布局和志愿者分类。和北京奥运会相比较,世博会的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工作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马春雷:世博会已经顺利开园,在整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志愿者工作是整个世博会组织运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我们理解这个文明不仅是科技的文明,人们到世博会来不仅仅是看科技和创意、看文化看发展,更重要的是来看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本身的文明程度、市民的文明素质、人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事实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志愿者的组织运行工作定位为我们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展示文明形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它也是世博会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一种力量,另外也是优化城市功能的一个过程,推动世博会顺利组织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
和奥运会相比较,世博会是一个超大规模、超长周期的活动,志愿者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服务时间长,服务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来源也非常多样。
我们把整个世博会的志愿者设计成为一个称号三支队伍。一个称号:“世博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园区志愿者、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城市文明志愿者。
第一支队伍:园区志愿者。主要是在园区内服务,大家称他们为“小白菜”,八大类24种岗位,有7-8万人。在常态下,一天约6000人上岗,一天两班。周末或人流量大的时候,约8000人上岗。最近媒体对志愿者的报道量非常多,对我们的“小白菜”褒奖有加,说他们热情高、服务专业,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展示了一种非常好的形象,全世界的游客都看到了我们这些80后、90后积极的精神风貌和状态。惊奇之余,是欣喜和高兴。
第二支队伍: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我们为了优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在全市设置了200多个外建站和800多个内设站,主要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援、文明宣传等四类服务,志愿者约13万人左右。
第三支队伍:城市文明志愿者。从全社会办世博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世博会园区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仅局限于5.28平方公里,事实上整个上海市6000多平方公里就是一个大的世博园,因为很多游客到了上海,他不仅仅要看世博园区,还要看上海的风景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变化情况,看上海的城市文明、上海的人文、历史风貌等等,所以我们说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的世博园区,我们在整个社会层面设计了城市文明志愿者。他们包括平安世博志愿者、交通文明志愿者、文明宣讲志愿者、文明游园志愿者、清洁城市志愿者和社区服务志愿者等八大类,197万余人。
我们的志愿者总体架构非常大。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的招募是从2009年5月1日启动,报名数达到61万多人,招募选拔工作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多个层面分别组织开展面试选拔,累计组织候选人面试33,226批次,并经过告示和对候选人材料复核,最终确认志愿者。志愿者培训从2010年1月22日正式启动,总计14门课程,包括自学、面授和岗位实训等,注重实务和实训。志愿者候选人均须经过统一培训、通过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一整套的报名选拔程序非常严格,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对志愿者的褒奖有加,一方面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严格的选拔和筛选有一定关联。
{page_break}
2、动因
用2星期的时间,做影响一生的事情
《心周刊》:从您的观察看,年轻的志愿者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马春雷:在大型活动中设有志愿者工作部门的,最早是从1997年的八运会开始,在八运会的组委会中专门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工作部,那时我就是这个工作部的副部长。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有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有大型赛会的志愿者、有平时活跃在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有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的志愿者、也有到海外去的志愿者、也包括像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志愿者。
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不可否认他们有着奉献社会的意识,他们希望在能力、精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贡献。
第二,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年轻的80后、90后,他们有希望积累人生经历和经验的需要,他们认为世博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吸引力,参与其中对个人的经历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第一批志愿者换岗的时候对他们说过:“你们用2个星期的时间,做了一件可能会影响你们一生的事情”。
第三,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的确获得了一种精神成长。体验快乐是一种很重要的需要,他们当然会有委屈也很辛苦,但是当他的服务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感谢的时候,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对他的精神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我们现在倡导世博会志愿者“阳光、快乐、优质”。“阳光”就是指一种形象,你是很微笑、很热情、很友善的;“快乐”是指心态,这种心态是当你的服务让别人得到了快乐的同时,你自己也得到一种快乐;“优质”是指你能够为别人提供别人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世博会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年轻人不求报酬地做志愿者,确实有一种为社会负责任、做奉献的意识,他也需要一些人生经历,而这个积累的过程对他们非常重要,这种体验对他们人生成长非常有帮助。参与志愿者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真实、健康的,他们很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成长,包括对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3、贡献
志愿者生动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心周刊》: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例,请您评价一下志愿者中的年轻一代给世博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马春雷:第一、我们认为志愿者是世博会文明的形象大使。我们说本届世博会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能直接体现这个理念的,就是世博会里的人,尤其是世博会志愿者。人们在游园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志愿者,他们已然是我们世博会的形象大使。我们一直说要把世博会办得成功、精彩、难忘。“成功”主要是安全上的有序,“精彩”是看你的展览、活动、主题论坛有没有质量、能不能吸引人、有没有创意;而“难忘”,则是所有游客表现出来的文明、友善的行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其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则是我们的志愿者。
第二、我们认为志愿者是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演绎和实践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不只是建多少楼、盖多少房子、架多少高架、多了多少公路、城市变美观了,更是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人们用一个怎样的态度、怎样的笑容迎接四方来客。而志愿者做服务作奉献的过程,就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最丰富、最生动、最有价值的一种诠释,如果缺少了这个内容,世博会就变成了一个很枯燥、很乏味、很机械的活动。
第三、我觉得他们确确实实在整个世博会顺利运行中发挥了基础的作用。这么多游客来到世博园、来到上海,志愿者为游客提供信息、提供帮助,对世博会的运行起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
马春雷看望园区志愿者
4、责任
这代年轻人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
《心周刊》:世博会的志愿者以80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为主。有很多老一代的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是宠坏的一代,甚至说是垮掉的一代,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请您结合世博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例,评价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马春雷:我认为我们不要片面地去理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不要以我们这代人或更年长的一代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去理解现在的青年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每一代人都有他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现在这代人的表现方式,可能他不太赞同那种很空洞的、很口号式的、很机械的社会责任感的宣扬,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他感觉这个事情既符合他的个性又符合社会的需要,就会选择去做了。
所以,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是责任,而我们不要把这个责任理解得太宏大。首先它是对自己的责任、对岗位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父母的责任,然后再进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和对民族的责任。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代年轻人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这种责任感是非常朴实的。就拿上次看到的一篇“小白菜日记”为例,她说她每天都很辛苦,早上5点半起床、6点出门、7点安检、8点上岗,一天下来很累很枯燥,但是他们乐此不疲,受到一点委屈也不抱怨,每天重复回答一些很简单、很枯燥的问题,但是他们一直很努力做这些事情而且力求做到最好,我感觉这代年轻人的责任感比较现实也比较务实,他就是从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下去,而这是我们说的“责任”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我们很多人都是好高骛远,口号一大堆但是事情做不了,那我认为这恰恰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所以,如果文明的志愿者能在这么一个辛苦却没有报酬的岗位上尽到他的责任,我相信他今后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定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page_break}
5、成长
世博会是一所大学校,让年轻人成长
《心周刊》: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寻求家庭以外的兄弟姐妹式的亲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校,社区和社会事务当中,进而促使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成长。另外一方面,很多家长为了减少孩子的孤独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也促进了这些孩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成长。您觉得这一代人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有哪些?请问世博这样的大型活动为这些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机会和平台?
马春雷:我基本赞成你讲的观点。确实,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比如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同龄人一起成长的环境,所以他们在考虑人际关系的时候往往是失真的。而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应该放到一个集体的社会环境中去,世博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一个平台。那么多志愿者可以参与到这样一个规模浩大、数量众多、周期超长的大规模社会活动中去,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很好的契机。所以我们说世博会也是我们这个城市和公民的精神成长、文明发展的一所大学校,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它就是文明公民意识培养的大学校。
在这个大舞台、大学校中,我们应该做好自己本职岗位上的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得精致、做得更有效率,在这个团队中体现我个人的作为和价值,和我的团队为世博的成功举办作出突出的贡献,进而能为这个城市的成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能更好地培养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人们内心的自觉、自律和感悟与社会大环境相契合,也需要社会大环境为它提供机会和推动。
6、文化
志愿服务,倡导责任、奉献与快乐
《心周刊》: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是一个现代公民社会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您觉得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的志愿者精神?如何建立起一个志愿者,志愿者精神和公民社会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
马春雷: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而一个社会的健康成长、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除了物质层面的进步,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成长。所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实际上是对社会整体公益道德的培养,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推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倡导一种“责任文化”。对他人、对社会包括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责任,这种责任文化对公民社会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奉献文化”。每个人的奉献都是不一样,但都是力所能及,这种奉献文化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快乐文化”,你在奉献的同时,别人从你那里得到了快乐,你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就是一种交互的快乐体验,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这三个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和快乐文化,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志愿者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志愿者行动也是最让人接受和参与的一种方式和平台。
7、风尚
人人都是志愿者,让志愿精神风行
《心周刊》:关于志愿者,志愿者精神,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等话题,您还有其它想对《心周刊》读者说的吗?
马春雷:我希望《心周刊》能和我们一起呼吁和倡导,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风尚,同时也成为一种时尚。
说风尚,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来,人人都是志愿者,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到志愿者的服务。
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志愿行动能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一种潮流。大家都感觉我应该投身到这个潮流中去,领略到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快乐感,自愿地参与并且得到不竭的动力。
我们希望通过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能够成为中国志愿者行动的一个里程碑,能够倡导“志愿服务是社会的风尚,也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精神的成长和快乐满足感。
8、期盼
世博会将是中国志愿者行动的里程碑
《心周刊》:您能梳理一下中国志愿者文化从1997年到现在十多年的经历和过程吗?
马春雷:我可以简单地说说。从历史渊源上看,我国的志愿服务运动是从学雷锋活动继承发展而来的,最早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是从1992年铁路新春温暖行动为春运提供志愿服务开始的。年轻的志愿者为春运回家的旅客送开水、到路口捡垃圾等。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志愿服务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规模由小到大,形式从刚开始的临时性的送温暖活动到现在逐步发展成有组织性的行为。在上海就有上海志愿者协会,各个区县和街道都有相应的组织,然后有青年志愿者总队、女志愿者总队、志愿者总队等。不仅如此,志愿者行动现在还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从市民参与的角度来说,从刚开始只是集中某些时间点上如3月5日或节假日等,到现在持续365天、天天24小时都有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行动。
而近期奥运会和世博会这样重大的赛事活动,让更多的人知晓志愿者事业,让志愿者精神得到更广泛弘扬,推动志愿者事业。对比奥运会时间比较短、参与人数比较少来说,世博会是个超大规模、超长周期的项目,这样的项目一定会对中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起到极大推动。
我们也打算在世博会结束的时候整理出一套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考核到上岗和宣传保障等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使得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真正成为中国志愿者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志愿者事业做贡献。
来源:世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