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村镇地处即墨、城阳、胶州三市交界地带,总面积43.9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7.2万人。镇域交通便利,胶济铁路、蓝烟铁路、济青高速、218省道等贯穿镇域。蓝村镇制鞋产业特色突出,是全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镇共有制鞋企业364家,制鞋配套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从业人员达5.2万人,10家企业被省皮革协会授予山东省皮革行业中小企业未来之星奖。蓝村镇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镇、全国环境优优美镇、山东省制鞋产业基地、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等称号。连续4年被评为青岛市郊区经济发展20强镇。
蓝村,一个以“村”命名的小镇,曾经以铁路枢纽而为人所知,如今更以“江北皮鞋第一镇”而名闻遐迩。蓝村生产的中低档女式皮鞋以“质优价廉”畅销我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地区的20多个省区市、150多个城市,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非洲等国家……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蓝村镇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50亿元,农民增收10亿元。雄厚的财政实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走进蓝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一排排城市化的居民小区、一片片生态化的绿色景观、一处处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昔日的旧乡村已变成一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文明向上的现代化城镇。
近日,笔者来到蓝村镇,探访他们以皮鞋产业振兴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之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在哪里——抓好主导产业搭建基础平台
蓝村的制鞋发展历程先后经过集体皮鞋企业发展、个体制鞋加工起步、个体制鞋加工快速膨胀、制鞋产业化发展四个阶段,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系列女鞋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制鞋产业链。在上个世纪90年代,蓝村镇获得了“江北皮鞋第一镇”的称号。
蓝村镇的女鞋产业受青岛的制鞋历史影响很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型制鞋企业为蓝村镇的女鞋产业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这些长期从大厂打工学来技术的“农村工”,有了他们的创业梦想,从此开始了蓝村皮鞋的“手工作业”,一户人家一天也只能缝制出两双鞋,他们早早地就搭火车去卖,也只能挣回来可怜的几毛钱。就是这几毛钱,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一户影响两户,一家带动数家,因此,在蓝村镇也就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办工厂”的连锁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竞争日益表现为基于区域的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集群竞争力成为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我们逐步认识到,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更是产业成长的一种重要路径。因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镇党委书记于毅说。
认识到位,行动就更加自觉。在青岛、即墨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蓝村镇按照集约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的原则规划了占地240亩的精品鞋加工区,引导规模以上重点制鞋企业进区集中发展。目前已有鑫佰信、琴泽、世豪、都市佳人和千千等六家重点制鞋企业进入加工区,共建设厂房、宿舍楼5万多平方米,引进制鞋流水线12条,年产皮鞋600余万双。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三个村级加工区的集聚作用,打通三个加工区之间的连接线,实现“三合一”整合,以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蓝村出台了激励政策引导零散的皮鞋企业逐步退村进园,目前已有80余家制鞋生产企业进入三个村级皮鞋加工区。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