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导鼓励皮鞋企业自主创牌的同时,蓝村镇十分重视区域品牌的创建,在已创建“山东省制鞋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又通过青岛市经信委和山东省轻工业办公室申报“国家级制鞋产业基地”称号。为扩大产业区域的影响力,政府牵头在省内外媒体开辟宣传专版,搭建推介平台,吸引重点企业“抱团推介”,既为各企业节省宣传成本,又扩大整个区域的品牌影响力。
政府在乡镇产业发展中角色如何定位——突破发展瓶颈强化服务功能
政府的服务是多层次,也是多方位的。为加快皮鞋产业现代化步伐,蓝村在积极实施“退村进区”战略,为皮鞋产业搭建起一流的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又出台激励政策,对皮鞋加工业户优先注册登记,对生产经营大户优先贷款扶持,对外来投资创业者优先解决户口、经营场所、子女入学等问题,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使皮鞋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培植出众多的皮鞋专业村、专业户。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初期,蓝村的企业面临资金困难,即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协调有关部门来到蓝村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问题,市政府的投资公司为蓝村实施了贷款担保业务,民生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华夏银行打破常规为制鞋企业解决问题。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该产业集群度高、产业链长,但大部分企业不具备抵押贷款条件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企业联保”贷款业务,3户以上企业联保就可贷款,单户授信额度为300万元,对皮鞋产业的总授信额度达2亿元,使皮鞋产业产值实现了逆势增长。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蓝村镇成立了镇物流中心,着力解决皮鞋企业销售方面的难题,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目前,蓝村皮鞋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150多个城市,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韩国以及非洲等国家。蓝村镇已成为江北最大皮鞋中转站——河北省石家庄市鞋帽类批发商城的重要货源地。每天下午3点通过物流中心发往石家庄市的皮鞋,第二天上午7点前就能送到批发商手中。
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蓝村镇高度重视皮鞋质量检测工作,在即墨市委市政府以及质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计划投入960万元在镇驻地建设省级皮革及制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后制鞋企业不用出镇就可享受到权威的质量检验、鞋料检测等服务,并可以开展研发和技术合作,为创建“国家级制鞋产业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筹建综合商贸城。根据《蓝村镇皮鞋产业总体规划》,为完善产业链配套和服务体系,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与广东厚街、温州等地的客户洽谈建设综合商贸城事宜,商贸城包括四个功能分区: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皮革皮具原辅料配件中心、物流仓储运输中心和商务酒店文化娱乐中心。综合商贸城建成运行后,不但可以为蓝村皮鞋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更将辐射带动周边省、市的产业发展,为打造全国制鞋产业基地、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他们想方设法为集群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服务。蓝村镇与落户镇驻地的德州科技学院开展合作,一方面选定部分重点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另一方面,由学院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劳动力需求状况,专门设立了制鞋专业,为皮鞋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鼓励制鞋企业聘请南方优秀设计师加盟,提升产品设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蓝村制鞋产业共有研发人员2000余人,每年设计开发新产品、新工艺5000余个(项),庞大的研发队伍和良好的研发技术,使各个皮鞋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市场、不同时期的要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
“今年青岛高新区发展建设新的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蓝村已列入规划建设范围。从青岛高新区直通蓝村将铺设一条新的道路,建成以后从蓝村到青岛只需半个小时的车程,交通的便利将使蓝村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对产业的发展是个极大的促进。这是青岛和即墨两级政府对蓝村最大的倾斜和支持。”镇长邱兴说。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关注民众民生改善生活品质
走在蓝村镇各村庄宽阔的水泥街道上,一幅幅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眼前: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百鸟齐鸣、绿树红叶、宽敞的楼房、交织成网的水泥路、笑逐颜开的农民……
“植一处、绿一处,造一方、美一片”,是蓝村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发展城镇的一个具体要求。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五项工程达标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积极实施“生态蓝村”、“绿色蓝村”建设。先后高标准完成了济青高速、218省道以及沿胶济铁路、蓝烟铁路等四条主干交通要道的林带建设和绿化工程,全部安装了路灯;建设了36处垃圾中转站,实行了垃圾的集中清运和处理,从而使全镇每个村庄的进村路、主街道都实现了“五化”标准。同时,聘请青岛美术设计院为11个沿路村庄设立了具有代表村庄特征的标识物,提升了村庄的对外形象。
心系群众,扎实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最重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实际问题做起。蓝村镇党委、政府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自来水厂,使驻地机关单位和企业以及25个村(居)的3.5万人口喝上了合格的自来水;投资2000万元新建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使全镇中小学全部达到青岛市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教育教学条件;投资120万元规划建设了1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为符合条件的两个村庄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16%,确保了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已有900名农民实现了非农就业;出资12万元建立了大病医疗和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已对43名大病患者和2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救助,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城镇化不仅仅是由茅草土屋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统一社区,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蓝村镇实施系列文化工程,全镇共建有文化广场17个,文化大院21处。加快普及有线电视,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7%,位居全市各镇之首,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注重用城市理念管理农村社区,建立起全新的城镇管理模式,为广大农民创造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中,广大居民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
始于足下,眺望千里。以皮鞋为主导产业迅猛发展起来的蓝村镇,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更加幸福。采访结束时,镇党委书记于毅告诉我们说:“新蓝村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我们已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务求实际,踏实走好第一步,使蓝村的发展更加扎实,更富成效,更能造福全镇民众。”
在胶东半岛,蓝村是一个亲切的名字。长久以来,作为贯行于胶东半岛的两大铁路干线胶济铁路和蓝烟铁路的交汇地,蓝村成为胶东半岛联系山东腹地、通往全国的一个交通枢纽,梦想由此出发,亲情至此到家。现在,通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蓝村已经发展成为“江北皮鞋第一镇”,由此成为商业地理版图上的一个新坐标;更为可喜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这项关乎亿万民众福祉和中国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蓝村上下同样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思路系统清晰,工作脚踏实地,实绩日益显现。我们期盼着,蓝村的不懈探索和沉潜努力,能够为乡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创造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新案例。
专家评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层面的创新集成并予以系统优化。从蓝村镇的新农村建设案例可以看出,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了蓝村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势利导,培植产业,塑造品牌,强化服务,注重民生,找到了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很好地发挥了集成创新的规划者、推动者、引领者的作用,勾勒出了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清晰路径。蓝村镇的发展成效显著,其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