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独辟蹊径卖传统文化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独辟蹊径卖传统文化

在农村,看似不起眼的手工纳制布鞋这一传统手工业,竟打造成一种新兴服务业——布鞋文化旅游,展现传统纺线、织布、布鞋纳制,参观布鞋博物馆,尝尝妈妈菜,享受足浴文化。

  在农村,看似不起眼的手工纳制布鞋这一传统手工业,竟打造成一种新兴服务业——布鞋文化旅游,展现传统纺线、织布、布鞋纳制,参观布鞋博物馆,尝尝妈妈菜,享受足浴文化。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独辟蹊径卖传统文化,制造业打造成旅游目的地,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一日游,亦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一站。


  12月11日,《产经周刊》记者走进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即枝江市步步升布艺有限公司。


  制造业演变旅游服务业


  2007年,步步升布艺公司斥资建设布鞋文化村一期,发展传统手工布鞋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生产、展示、体验旅游。


  文化村建有布鞋工艺展示园、布鞋历史博物馆等,展示园集中展示老式纺线、土机织布、手工布鞋纳制,据说是中国最大的匠人作坊街。


  11日下午,记者采访时,一群来自浙江的游客参观之余,纷纷上前体验,与老妈妈们互动。坐在老织布机前穿梭引线,体验传统织布的精巧;老妈妈手把手教手工纺线,右手摇柄左手捻棉条。


  “纳制一双千层底要飞针引线5000多次,所用棉索200米”。一位老妈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被动销售年逾千万元


  “步步升主要依托布鞋文化村,中外游客参观之余购买,坐镇枝江,政府部门采购作为馈赠礼品,其实是一种被动销售,但今年销售目标是5万双,销售收入争取过千万。”李厚春坦言。


  目前,步步升仅在武汉、宜昌等地建立了4家专卖店。


  李厚春介绍,2010年建设好文化村二期,同时尝试主动销售,上马形象旗舰店,但长期依赖被动销售,营销人才匮乏是一大瓶颈。


  手工纳鞋底作业外包


  据悉,布鞋文化村一期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创造收入1500万元,烟墩包村周边兴起20余家农家乐,带动相关就业人员万余人。


  “50岁至70岁的老人鲜有收入来源,更不谈就业。”李厚春透露,步步升的产业体系将手工纳鞋底作业环节外包出去,五六十岁的妇女多是纳鞋的能手,在家中即可完成,老人还可编制元宝席子、鞋篮等旅游商品,月收入在800—1000元,成为“休闲上班族”。


  此外,残疾人员包括高位截瘫,公司派技师上门为其培训,每纳双鞋底多支付5元。李厚春说,在步步升产品生产环节中,许多农民年收入可达1.5万元。


  不惧模仿 品牌当地化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引发各界关注。央视电影频道拍摄《上梁大吉》在此取景、选演员、道具,传统文化习俗在片中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省内乡村游开发方兴未艾,许多村落都在打造特色文化村,而布鞋技术门槛低,步步升是否担心其他村落或企业模仿开发,形成同质化竞争?


  “有人效仿,说明此项开发有市场,受欢迎。”李厚春说,若其他地方模仿,三五年很难赶上步步升;同时,枝江布鞋定位“文化型、乡土味、绿色养生”,且锁边、纳底和其他地方不同,鞋底骨架用元宝席子(三峡地区池塘的一种绿色水生植物)剪裁而成。


  “步步升坚持全部工艺流程手工,大举扩张的企业很难做到这点,国内一知名布鞋品牌其鞋底95%是机器制造。”


  李厚春介绍,步步升品牌推广可以探索“品牌当地化、产品总部化”路线,形象代言人、企业LOGO都不变,如“长阳步步升”模式,具体运作有待完善。


  打造中国布鞋之乡


  目前,烟墩包村“纳鞋子”绝活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步升公司作为唯一的起草企业参与手工布鞋湖北省地方标准。


  今年9月,布鞋文化村二期动工。李厚春表示,二期规划做“足”文化,建设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休闲住宿和娱乐表演中心,在三峡旅游中率先做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


 同时,步步升正在酝酿规划占地500亩的步步升生态文化旅游园。 李厚春透露,以步步升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将这里打造成中国布鞋之乡,建成具有特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集布鞋展示馆、体验旅游园、妈妈菜馆等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名村。

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