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从这一个月的表现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和双向波动的态势初步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弱化。
7月1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718,与7月12日汇改后中间价新高持平,较6月19日央行重申汇改前一个交易日小幅升值逾0.8%。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有升有降,最高6.7718,最低6.8275,双向波动走势明显。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及国际国内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浮动将更加重视一篮子货币的作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也将出现更多的双向波动,而不是像2005年至2008年间那样更倾向于单边升值的走势。同时,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以及美元避险功能显现的情况下,中国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资本外流迹象,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近期一年期人民币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报于6.65左右,暗示未来海外市场预期未来12个月人民币升值幅度仅为1.69%。
此外,瑞银预计至少在初始阶段,人民币将相对美元走强。未来人民币不会相对美元大幅升值,尤其是考虑到欧元已经相对美元大幅贬值。而摩根大通发布的研究报告则称,预计年末人民币兑美元可走高至6.6,中国将更加关注汇率弹性。预计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更加侧重于灵活性和针对性,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补充: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一度令我国的汇率改革步伐放缓,人民币汇率适当收窄了波动幅度,甚至一度实行了事实上“钉住”美元的策略。而时隔两年后,6月19日,央行重启人民币汇改的工作。从当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已然开始迈开,在央行重申汇改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就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担忧。在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正处于成本压力持续加大、生产、投资恢复乏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币重启升值步伐,无疑将给行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下半年的出口复苏步伐将有所减慢。
之前在我们的分析中曾多次指出,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削弱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会加速国际订单流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不仅仅我国的纺织出口企业会蒙受出口结汇减少、企业利润下滑、出口订单流失等损失,还将影响行业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纺织服装产品的内销竞争形势也会随着出口复苏速度的减缓而不断加剧。
尽管目前来看,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恢复速度仍然较快,但从当前行业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压力来看,我们认为,现阶段行业出口是在去年同期出口低基数基础上的快速增长,其出口恢复的快速表现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首先,国际市场的需求动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市场真正的需求恢复尚未形成、补库存动力能持续到何时成为行业担忧所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残酷的去库存过程,库存的回补成为经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强劲的库存回补需求成为现阶段拉动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的重要动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0年4月份美国商业库存环比继续增长0.39%,制造业库存环比增长0.51%,但上述两个数据都显示出其有放缓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正向拉动作用不断缩小也将成为必然。而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显低迷、美国零售数据在5月意外下滑,都成为我们对国际市场真正需求何时恢复的重要担忧。
其次,当前的原料成本上涨压力过大,虽然一些出口产品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等渠道部分释放了原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压力,但不同步的价格传导所带来的压力缓解非常有限。据有关数据显示,至6月23日,我国328级国产棉已经涨到18089元/吨,较2010年初上涨了21.57%。而据我国海关数据,2010年4月,我国出口的纺织纱线价格较今年1月上涨了5.88%,纺织织物价格较今年1月上涨7.77%。可见,当前纺织企业的成本压力问题非常突出。
此外,当前行业发展还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紧缺、人工成本上涨较快、燃料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国际贸易环境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而在此刻,我们又迎来了人民币汇率改革,无疑给行业出口的复苏前景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此,需提醒广大纺织出口企业要多元化开辟出口市场,加快产品创新开发速度、积极提高产品附加值,选择使用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等以防范随之而来的贸易风险。
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