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宁的那几天,异常炎热。从上海前往海宁的路上,焦热的阳光努力着要“刺穿”车窗,企图和夏季里前往“皮都”的人们开点小玩笑,却丝毫不影响这座“小城”的人气热度。
2010海宁皮革时尚周就要在这骄阳下开幕,国内外涌来的时尚人乐不迭地跑过来“挥汗”,全都是为了零距离透查“时尚皮革”新一季的权威趋势信息,那份或华丽或洒脱的“皮”裳“革”调,看似与夏日少有瓜葛,但在那一周里,却绚丽得连阳光都要退避三分。
对于海宁以及海宁皮革城的印象,大体是分两种情况的:“被授鱼”和“被授渔”。
首次来的人大多是为了“鱼”,因为海宁皮革城内的皮衣时裳,物美价廉且款式丰富是海内外出了名的,首次来的人们,口袋里像是揣着一张“大网”,总能“捞”到心满意足甚至是惊喜异常的“超值大鱼”,仅这一点,就已然令这座充盈皮草暖暖气息的江南小城,充满了“挥金”的诱惑力。
而经常来的人则几乎是为了“渔”,尤其是时尚界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从早年单纯的“皮革专业户”到这里来取经,到如今,已经飞速蔓延到了整个时尚大领域,甚至欧美时尚人也开始频繁光顾了这座名不虚传的“东方皮都”。
对于时尚人来说,海宁与海宁皮革城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或者说,海宁皮革城有些“城中城”的味道,俨然承担起海宁“时尚中心”和“创意伊甸园”的光荣角色。
早年,当海宁皮革城兴建而起,在一片欣慰声中,也夹裹着质疑和担忧:一个“皮革”是对一座“城”的定位,虽然清晰明确,却也带来诸多限制,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会不会陷入“成也皮革,败也皮革”的窘境?
那时候,无须指责这些担忧与疑虑,就当是“爱它才会担忧它”的一份良苦用心,而这也恰恰成为驱动皮革城发展的“紧箍咒”,如何防止将皮革越做越窄?如何使一个“小板块”引起更多世人关注的眼光?如何真正配得上“皮革之都”的雅号?所有林林总总的思索与开拓,都源于这里的皮革人不想让“皮革”成为“萧何”。
海宁要成为人们心中的“皮革之都”,就必须朝着“都”的方向走,“都”与“时尚”是共融体,不时尚的地方,即便有比山高的皮草裘绒,最多也不过被封为“产业集群”,却不可能成为某个时尚板块令人信服的“都城”。
于是,一个命题就这样在海宁皮革人的脑海中诞生:海宁皮革城要成为建设“皮革之都”的中央舞台,舞台建的模样直接映射着“皮革之都”的含金量。
当海宁皮革城开始将“时尚”作为永恒命题,不但轻松破解了所有的担忧和疑虑,还让海宁这座钱塘江边,以“钱塘江潮”而闻名的小城,成为创意时尚潮起云涌的发展中,一道亮丽风景。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