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央行决定终止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事实上挂钩的做法,注重参考一篮子货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不同程度挤压了东南沿海出口型鞋企的利润率,那么如何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减弱的形势下保持甚至提高利润,是每一个出口公司面临的难题。这时“东鞋西移”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聪明而善于捕捉商机的鞋企老板都渴望能够到西部去掘金,廉价的劳动力、诱人的优惠政策深深着吸引鞋企。
中西部肆意滋长的市场需求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基数大,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有极好的发展专业市场的潜力。然而内地鞋业市场长期以来却一直鱼龙混杂,产品营销仍停留在批发时代,中低档次的鞋品汗牛充栋,缺乏能起领军作用的品牌企业。整个鞋业发展呈现弱势。随门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经营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鞋品的质量及内涵,沿海鞋企的进入成为大势所趋。
中西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很多鞋企接得到定单却找不到工人,而在中西部情况完全相反,中西部充斥着很多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吸引沿海鞋企内迁的重要因素。很多沿海的老板直接到内地投资办鞋厂,或是在沿海公司总部的操控下,在内地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同时降低运输成本,然而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困扰着不少沿海的鞋业投资者。
中西部低廉的土地价格
对于内迁的鞋企而言,或许,中西部城市低廉的土地成本才是最大的诱惑。一家名为思麦博的运动用品生产商,进迁入江西之后,新厂房面积达到了60多万平方米,是原东莞老厂面积的十几倍,而相较于原先每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工业用地价格,思麦博在九江所使用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仅为每亩4万元。
中西部诱人的优惠政策
中西部一些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纷纷向东部鞋企抛出了橄榄枝,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从减免税收到工业用地的征用,甚至人力资源的提供。而产品本身则在西部地区进行加工、转运,等到西部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把国内的产品销往中东和中亚,通过贸易渗透到他们的核心地区,这也将为外交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鞋企内迁也一样,在迁移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困扰着鞋企。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