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卡丁童鞋“偷香”成杯具(1)

卡丁童鞋“偷香”成杯具(1)

卡丁童鞋“偷香”成杯具(1)

  编者按: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铺天盖地的各种商业广告及其他促销手段固然炙手可热,但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过剩的宣传垃圾,消费者已经开始变得麻木甚至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事件营销的优势正在日益显现。


  所谓事件营销,就是在营销活动中,借助已有的事件,或者通过自行策划事件,敏锐地抓住公众关注的热点并进行创造性的对接,从而实现营销的目的。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强大的影响力,所以被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所推崇。作为品牌推广传播的先锋手段,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正日渐成为一种相当流行而富有成效的营销手段。不过,与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样,事件营销本身就似一柄“双刃剑”,成功的事件营销固然能够使企业快速取得倍数效应,然而失败的事件营销也可能收效甚微,“过犹不及”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从而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现象:两个鲜明对比的例子


  在成功的事件营销活动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封杀王老吉”案例。2008年5月18日在央视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举办的赈灾晚会上,生产罐装王老吉的加多宝公司当场向地震灾区捐款一亿元,这是王老吉企业去年一年的全部利润,人们不禁为王老吉的大手笔捐款赈灾拍手叫好。然而从5月19日开始,一个标题为《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的帖子开始在众多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空间被热传。帖子称:“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这个正话反说的“封杀王老吉”的倡议,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知名社区的网站与论坛,也迅速提升了王老吉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随后,王老吉在市场上卖断了货的消息在网络空间中一浪高过一浪,“封杀王老吉”实际上是帮王老吉卖出了更多产品。无疑,从事件营销的角度看,这一营销行为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在事件营销中,失败的例子也有不少。近日,某网站的一篇报道,将位于泉州江南高薪技术园区的卡丁(福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丁童鞋”)推上了风口浪尖。报道称,卡丁童鞋给销售商发出了大量的世博会特许身份的宣传材料,被上海世博会特许经营办公室(下称“世博特许办”)揭开是一次营销骗局。


  不久前,卡丁童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出示了相关材料,证明其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第三方生产企业。至于公司是否侵犯世博会商标时,这位负责人未作正面表态,表示可能是零售商误读了公司的广告,才会拿侵权海报来做宣传。


  针对这起风波,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和实践的某机构总经理葛永莉认为,世博会专用标志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帮助极大,因此不少企业千方百计要“傍上”,甚至冒着违法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案例中,卡丁童鞋是第三方生产企业。“一定要分清楚,授权生产和授权零售的差别,如果只有生产授权,既不能转包,也不能销售,连在相关特许产品以外使用任何世博会标志也是被禁止的,例如广告或宣传海报。如果相关报道属实,卡丁童鞋此举有偷换概念之嫌。”


  原因:“三要素”把握上的差异


  同样都是事件营销,何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来源:慧聪鞋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