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东鞋西移—未来中国鞋企的必然走向

东鞋西移—未来中国鞋企的必然走向

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的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到90年代,又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中国沿海地区。进入2004年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国内制鞋行业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从2007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世界制鞋业已开始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而目前,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中国鞋企的制造基地也将向中国西部地区迁移。


  2008年年初,鞋行业进入了洗牌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退口税调整等问题,大量鞋企亏损甚至倒闭,使鞋企不得不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将目光更多的转向西部。东鞋西移的脚步也大大加快了。


  双星集团早在2001年成立了成都鞋业公司。2006年,新的双星研发中心落户重庆经济开发区北区。奥康集团也在2003年5月投资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大大减少了鞋生产成本。奥康指出在西部生产鞋的成本比在沿海地区可减少20%。到目前为止,重庆璧山县已有本地鞋企及承接东部转移的鞋企共1300多家,年产皮鞋6000多万双,年产值达45.7亿元,预计在3~5年内,年产量将突破1亿双,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除此之外,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于2008年6月3日在重庆璧山启动了投资1.6亿元建8条国际标准制鞋生产线的项目。由此可见,东鞋西移已是大势所趋。{page_break}


  那么,为什么鞋企要向中国西部迁移呢?


  首先,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能源、充裕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措施。同时,西部地区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牛、羊、猪等生皮资源,长期以来这些生皮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加工成皮革,然后再输送给国内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西,鞋在东”的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东部和西部的制鞋企业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成本,“东鞋西移”则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东鞋西移”还将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西部地区有大批技术熟练的制鞋工匠,以完成皮鞋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手工操作环节。重庆地区的皮鞋生产已有百余年历史,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拥有大批技术熟练且相对成本较低的制鞋工匠。西部地区的中小型制鞋企业很多,且多为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本地市场经验丰富,是东部地区大型制鞋企业进入西部,实施优势互补的好搭档。


  此外,“东鞋西移”有利于企业开拓西部市场。业内人士预测,西部大开发和建立渝西经济走廊的历史机遇将带动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会逐年提高,西部市场尤其是西部农村市场的皮鞋销量也将随之迅速增加。首先进入西部的制鞋企业将占尽先机,抢占市场份额。


  “东鞋西移”并不意味着东部不再生产和销售皮鞋,目前的“东鞋西移”主要是中低档皮鞋生产能力的西移,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而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

来源:环球鞋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