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讯, 阳原县揣骨疃镇马圈村60多岁的碎皮加工老艺人杨永生坐上刚买的私家车喜冲冲地来逛城,他说:“这在咱村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年咱村农民光轿车就买了30多辆,不少农民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楼。”将马圈村农民引上富裕路的正是该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皮毛加工产业。依靠全国首屈一指的独特皮毛工艺——脊块加工,村民抱团发展,近七百农民走上创业路,年加工销售成品褥子30多万条,产值超亿元。
阳原县加工的水貂碎料占全国80%的份额,而水貂碎料重要部分——脊块加工已在马圈村有上百年历史。早在70年代,村里就办起了貂皮碎料加工厂,相关技术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更新,深受东北三省以及京津等客商的青睐。“别村加工的碎皮大多销往县里的皮衣加工企业,而我们手里的碎皮每年有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订购,常年驻村收购,销售不成问题”,村支书石怀兵自豪地说。
市场的日益壮大催生了马圈村民更强烈的发展意识。而为了将该村的碎皮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之路,在鼓励经营户向外发展、扩展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引导其充分发挥技术、资金、销售优势,不断提升产业档次,85%农户从事专业加工,全村近700人走上创业之路。户均年销售成品褥子1000多条,全村每年可加工成品褥子30多万条,皮毛加工户户均年投资50多万元,最大户石慧的年投资额在200多万元以上。石怀兵说:“客商舍近求远、舍贱求贵前来收褥子,除了看重工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加工能力强,可为商户提供丰富的货源。商户如果想收购两三千条脊块成品褥子,带上样品来我们村住三日足矣。”
目前,这村加工业已辐射全县200多个村庄,为外村农民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在皮毛初加工的同时,村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成衣加工,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目前已有两户农民在呼和浩特包租柜台,家里的貂皮碎料加工手工作坊摇身变为成衣制作车间。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