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丝绸,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2008年奥运会上的礼服“青花瓷”和“粉红”系列。再不然,就是世博会首日演练上民营馆礼仪小姐的礼服,白底蓝花,优雅而又绚丽。
或者,去过世博会的还会想起《上海世博会参展国与地区政要金石印像》丝绸印谱……
原来丝绸除了做旗袍、丝巾之外,还能做这么多大放异彩的产品。
成就以上这些美丽的,是万事利集团。一个夏日的午后,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把产品特点和消费特点想透了,商业模式就出来了”
在万事利的产品展厅里,除了“青花瓷”、“粉红”,世博会民营馆礼仪小姐的礼服,世博会上的丝绸印谱……记者还看到很多丝绸做的书册、字画、地图、双面挂历。
万事利是将丝绸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做。为什么是文化产品?李建华说,“我研究了很多年的丝绸了,细到丝绸是由哪些分子构成的,对丝绸的优点、缺点都非常了解。比如,丝绸的颜色很鲜艳,别的化纤没有这样鲜艳的颜色,因为丝是蚕宝宝吐出来的,力气大和力气小的时候吐出来的丝都是不一样的,丝绸的密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颜色特别漂亮。再来,丝绸是纤维中的皇后,丝绸和皮肤的结构是最接近的,所以穿起来特别舒服。但是,丝绸也有缺点,容易皱,洗涤起来也要很小心。”
对丝绸,李建华想了很多,“如果只把丝绸当纺织品做,只能让丝绸的路越走越窄,现在的小姑娘,谁还会穿丝绸啊?”但倘若能扬长避短,丝绸将会发扬光大。联想到丝绸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产品,说起中国都能想到丝绸,于是,万事利开始开发丝绸的书画制品。
“书画都不需要洗,所以也不会皱了。而且,在我们眼里,丝绸也是一种媒体,印上长城代表中国,印上西湖代表杭州。”
2001年,香港《文汇报》丝绸珍藏版在万事利印制成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被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院收藏。之后,万事利又印制了丝绸《孙子兵法》,2005年作为礼物送给了老布什。
两次尝试,让李建华肯定做丝绸文化用品一定有市场,万事利为丝绸转了型,把生产型丝绸做成服务性丝绸。“做一个产品,把产品特点和消费特点想透了,商业模式就出来了。”
万事利这几年开发出丝绸版《道德经》、《论语》等,将名著与丝绸相融合,古今文化相映生辉,成为文化的载体;与很多知名书画家合作,将其作品融入产品设计中,又成为艺术的载体;针对不同的城市或企事业客户定制的特殊礼品,如为北京开发的故宫丝绸卷轴画、“燕京八景”,为上海塑造的“上海八景”、“海上梦寻”等等,还使丝绸成为公共关系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只有和互联网结合才有前途,我们做丝绸的也不例外”
万事利将丝绸做成现在的模式,和李建华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有很大关系。李建华说:“如果说3000年前,古人用木船从泉州出发,开创第一条丝绸之路时,杭州还在沉睡;如果说2000年前,张骞用骆驼从西安出发,探寻第二条丝绸之路时,杭州没有听到遥远的驼铃声;那么今天,我想说,即将用网络联通的第三条丝绸之路,起点一定在杭州。”
这个说法很新鲜,但是,何谓“第三条丝绸之路”?李建华的答案是,空中丝绸之路,互联网。
丝绸也要互联网?李建华的答案很肯定,“‘90后’的人,所有生活、消费都和互联网有关。所有东西,只有和互联网结合才有前途,我们做丝绸的也不例外。”
李建华认为,“后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大规模定制。即通过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更便宜、更快捷地提供个性化生产服务,用低成本的方法,实现多品种、少批量;用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客户定制加工特定产品。但是,这种大规模定制面临三个难题,一是全球化的销售平台,二是庞大的设计队伍,三是低成本的单件产品生产技术。
互联网革命,为大规模定制解决了前面两个难题。网络对我们的影响,远不止是销售平台这么简单。网络是双向的互动,可以为企业销售产品,也可以集聚资源。借助网络,万事利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虚拟设计队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设计人员可以很快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设计方案。
还有一个难点是低成本的单件产品生产技术,这是真正制约企业跨入“后工业时代”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原因。万事利已经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他们自主研发的高色牢度、高逼真、零污染的电脑印花技术将生产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天,完全可以做到快速、单件定制生产。
万事利集团早已进军B2B,而且做得很成功,今年下半年,将进军B2C。
“捏紧一个拳头才能更有力,丝绸才是万事利的根”
本世纪初,万事利也曾经有过多元化的时代,把触角伸向了各个行业。但是,李建华总觉得迷茫,做那么多有意义吗?2005年,他毅然对万事利实行了“瘦身计划”,收缩了很多产业。很多人不理解,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停掉呢?
李建华的想法很简单,“没有丝绸的杭州能算是杭州吗?没有丝绸的万事利能算是万事利吗?而且,万事利做别的行业未必能做强做大,捏紧一个拳头才能更有力,丝绸才是万事利的根。”
事实证明,这一次的“瘦身行动”相当成功,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倒下的大半是纺织企业,而且都是扩张过度的企业。万事利的销售额却不降反增。
在李建华看来,一个企业要做好,用感情来做事很重要。“丝绸行业其实有过很困难的时候,但万事利都没有放弃过……万事利对丝绸的感情是一般企业所无法理解的。万事利在笕桥起步,笕桥以前叫茧桥,这是世世代代做茧子的地方,底蕴很深厚。”
其实,不仅是万事利,李建华对丝绸的感情也很深厚,从1980年到苏州丝绸工学院就读到现在,他已经和丝绸打了30年交道。“企业要做久,还是要有感情,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把它(企业)当做赚钱的工具,是做不久的。”
“网络时代,媒体的重要性和财务、人力资源其实是一样的”{page_break}
万事利的广告不多,但每一次的亮相都会在大家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2008年奥运会上让人惊艳的“青花瓷”礼服,让万事利的名字传遍了全国。而世博会上的丝绸印谱,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把同一个产品送给在任的109个国家元首,这把万事利推到了世界品牌的位置。
说起这个,李建华笑了,“可能是平台选得好吧,现在的经济是一个智慧型的经济,现在企业的宣传也不是老样子了,一个副总、一个办公室主任来负责,下面一个科员具体办事。而是要充分利用媒体,要充分理解策划宣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网络时代,媒体的重要性和财务、人力资源其实是一样的。”
除了宣传,李建华还很重视学习。除了自己学习,他也很看重让员工学习新的知识。“从万事利出去的人,工资都会翻一倍,这才是真正成功。那么,要怎么把他留下呢?就是不断让他学到新的东西,这是真正的好。员工也是客户,企业也要服务好他们。”
“《阿凡达》为什么那么有名?
未来趋势一定是3D、4D照片”
万事利的产品展厅里,除了大量的丝绸制品,还有一样东西很吸引人,那就是3D照片。
它们很特别,一种是全立体的,还有一种是会“动”的,人走到哪儿,照片人物的眼神就跟到哪儿。说实话,记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3D照片,这样的“D”糅合了立体和动画两种元素。
这是李建华两年前去法国参观时得到的灵感。当时,这个技术是法国一家公司用在医学上的,李建华一看到照片,就突发奇想——能不能开发3D照片?
李建华说:“做企业要能看到大的趋势,把握好方向性的东西,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阿凡达》为什么那么有名?就是因为未来的趋势一定是3D照片、4D照片。”
记者了解到,万事利的3D照片面世甚至比《阿凡达》电影更早。虽然李建华很谦虚地说,“是《阿凡达》更早,他们早在10年前就开始做3D了”。
李建华告诉记者,这种照片的接受度很高,他们做的调查显示80%的消费者都有兴趣,拍过的人也都很喜欢。万事利预备今年秋天在影楼大批量推出,让婚纱照也3D。除了婚纱照,还可以用在广告、媒体上。
来源: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