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射阳县的棉花生产在6月底前,由于气温偏低,雨水偏多,暗渍严重,光照不足的原因,导致在播种、出苗、移栽等多个环节的时间上,比正常年份相应顺延了7-10天,加上茬口布局的调整,麦、油、经后移栽的棉花面积大幅增加,从而使全县50万亩棉花中有近半的棉苗生长表现为发苗慢,发棵迟,群体瘦弱架子小。最近,射阳县棉花协会又对全县棉花的长势长相、单株成铃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近期苗情转化较好,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前期那种瘦弱矮小的苗情状况已不复存在。按照大桃1:1、小铃2:1、花3:1、蕾5:1的口径折算,截止8月15日,全县有60%的棉田单株成铃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25%的棉田单株成铃与上年基本持平,只有15%的田块单株成铃略少于上年同期。加权平均,单株成铃达到24.26个,比去年同期23.31个多0.95个。根据农技部门的分析和棉农的反映,气象条件有利、培管措施扎实、物化投入增加是促成最近一个阶段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加快的三大主要原因。
一、气象条件有利。自进入7月份以来,全县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雨水均匀,棉田墒情较好。从7月1日到8月15日的一个半月中,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0℃的就有38天,其中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累计有13天,日平均气温为28.1℃,比去年同期高出2.08℃。累计降水量为237毫米,虽比去年同期仅少17毫米左右,但今年的降水时段分布较为均衡,且以阵雨或雷阵雨等过程性降水为主,多数雨日降水时间较短,未出现大于40毫米的日雨量。日照时数达到305个,比去年同期200个多出了105个小时。台风及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率较低。良好的气象条件为棉花的苗情转化、生育进程的加快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二、培管措施扎实。棉田的精培细管是夺取棉花高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来,由于在国家再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其它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在普遍上涨,国内纺织用棉仍存在较大缺口,棉农们更加看好今年的新棉收购价格,进而增强了种籽棉、管好棉,全面运用高产栽培技术,千方百计夺取棉花稳产、高产的信心。从除草松土,培土壅根到清沟理墒,排涝降渍,从病虫害防治到化调的科学运用,从整枝抹芽到适时打顶,都能环环扣紧,一着不让。较好地塑造了利于棉花生长的田间小气候,使果枝、果节、蕾、花、铃的日增长量明显提高。样点调查,从8月6日到10日,蕾、铃的日增长是分别达到1.8和0.55个。
三、物化投入增加。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尽管今年全县棉花的实际种植面积较上年仍有9%左右的幅度下降,但凡是已经种植棉花的农户都把实现棉花的高产量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物化成本的投入。一是扩大了地膜棉的种植面积。今年全县地膜移栽的面积在30万亩左右,占植棉总面积的60%,比去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有效地增强了早期抗御不良生长环境的能力。二是增加了肥料的施用量。尤其是花铃肥,都采取了“重施”的策略,每亩施用尿素都在35公斤以上,比去年增加了10-15公斤,部分棉农还在8月上旬“打顶”前后,每亩加施了10公斤左右的盖顶肥,基本上保证了棉花在花铃盛期及后续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三是加大了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根据县植保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全县三代棉铃虫、三代盲蝽蟓属偏轻或中等偏轻发生,红蜘蛛、棉伏蚜等一些常规性害虫时有发生。为避免危害,每隔3-5天都要用药一遍。对棉枯、黄萎病,由于早期采取了重病田调茬、选用高抗品种、排水降渍、药剂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目前虽有显症,但发病田块少,病死株率低,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只要今后没有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亩平单产完全有可能超过上年。但时下到棉花采摘还有一个时段,影响、制约中后期棉花生产的因素仍然很多。县作站已提出加强中后期棉田管理的意见,明确进一步认真抓好抓实棉花各项措施,促进棉花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注重自然灾害的防范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夺取今年棉花生产的全面丰收。
来源:中国棉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