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淄博大染坊丝绸:传承与创新

淄博大染坊丝绸:传承与创新

 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的热播,不仅揭开了山东淄博周村这座古商阜几百年的如烟往事,也使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撩开神秘的面纱,浮现在我们面前。

  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的热播,不仅揭开了山东淄博周村这座古商阜几百年的如烟往事,也使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撩开神秘的面纱,浮现在我们面前。


  解读这个去年位列国内丝绸业销售之首的优秀企业,追问传统产业如何在新环境中重新崛起的难题,对于处在大变局阶段的纺织行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涅槃或嬗变


  古老文明的共同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说起丝绸,大家会想起中国,而在中国说起丝绸,大家会想起江浙。殊不知,在明清时代,丝绸在中国的生产和交易极为普遍,山东淄博的周村也曾经是国内丝绸生产和流通的重镇。


  据当地史书记载,明清时代,周村蚕丝业达到鼎盛,“桑植满园田,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杼,家家织绸缎”,“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就是当时周村丝绸业生产与流通繁华程度的写照。


  丝绸是中国的国宝,这一点从中国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就可以得到印证。近年来,业内许多专家都在呼吁如何恢复中国丝绸产品的国宝地位。如今,除了手工精工细作的作品,欧洲和日本丝绸产品的技术水平已超过中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真丝产品生产大国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几何时,丝绸从国宝的地位一落千丈,由高档的工艺品沦为了地摊货。在苏杭一带的旅游品市场上,一身丝绸服装只卖几十元,在北京的雅宝路货摊上,更有论斤称的丝绸纺织品。


  有一个人为此耿耿于怀,他就是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鲁,他说这种现象是把纤维皇后当做粗使丫头,并为此愤愤不平。


  陈鲁和他的团队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品的调研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中国丝绸现在的处境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的结果,也是产业在技术方面长期进步迟缓、缺乏创新、积重难返的过程。


  “中国的丝绸产品,沉淀了太多的古老文明和历史价值,涅槃或嬗变,这是古老文明的共同难题。”陈鲁说,“历史沉淀的精华太多,对创新是一种制约。我们在传承方面的不到位,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我们这一代的创新是一个大课题。”陈鲁认为要真正实现振兴丝绸业,就必须从观念、设计、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甚至企业的机制、体制,几乎整整关联产业所有环节的方面逐一改变,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


  传承与创新


  构建精品意识


  作为丝绸业资深的从业人员,陈鲁多年来把收集丝绸精品作为他的个人爱好。记者在采访中有幸见到了他的一些藏品,一些是在绢丝上的刺绣,作品把中国书法中笔墨的浓淡、笔画之间的流畅与顿挫,乃至运笔时的飞白表现得淋漓尽至;一些是清代及民国期间国画的刺绣及织造精品,人物眉眼之间的传神之处,叫人叹为观止。


  陈鲁的个人爱好显然与职业关系密切,他认为,一个企业老板的眼光和文化底蕴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与纺织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在丝绸产品上的传承更为直接和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在文化艺术上毫无眼光、对古老灿烂的丝绸文化胸无点墨的人,可以设计和生产出丝绸精品。而目前丝绸行业的困难也因此产生,在现代化生产中,老板们偏重的是设备、工艺和技术,考虑最多的是成本和利益,有多少老板肯花心血和精力用于产品的研究与设计?有多少老板对丝绸本身的鉴赏、体会和心得能达到一流水平?


  依陈鲁看,色彩上的如梦如虹,手感上的温润滑糯,面料的雍容华贵,服装的绚丽飘逸,那只是丝绸产品最直观最浅层的特点,而可以在柔软细密的纹理之间用各种加工技巧和艺术形式表达的灵动创意,才是大染坊丝绸的精华所在。


  同样是一方丝巾,大染坊利用现代印花的精确度,把花纹的精美与纤细做到极致;同样是一件丝绸服装,大染坊利用现代印花的新技术,表现出色彩柔和的渐进过渡,也可以利用花型的大循环或不循环,使印花面料或服装达到甚至超过人工手绘的效果。


  同样是真丝家纺产品,大染坊可以专门设计和生产薄如蝉翼的真丝衬里绢纱,用来装蚕丝被絮,或者作为绣花的底衬,使大染坊的家纺产品成为真正百分之百纯真丝产品。


  “原绸为锦,添花为绣,巧夺天工,创造锦绣。”利用丝绸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利用一切现代化的工艺手段来使自己的产品成为集技术和艺术为一身的精品,这就是大染坊工作的重点。利用数码印花技术、现代刺绣新技术,大染坊将我国历代书画精品制成价格不菲的礼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看了大染坊生产的产品,就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丝绸产品的水平,也明白了为什么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对大染坊产品趋之若鹜,为什么大染坊特别想扩大国内销售而出口比例始终高达80%,并且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着30%的增长率。


  电视剧《大染坊》的编剧、著名作家陈杰曾专门撰写文字,来抒发对大染坊丝绸集团真丝产品的赞许欣赏之情:“周村古谓於陵,奇士俊杰,时出其右。天机创想,不绝如缕,移画于绢,返璞归真,丝绢印艺,奇葩独卉。或悬于厅堂,雪后茶余怡然自得;或赠予好友,顾盼之间悠然念之,俱为上品。”


  作家的溢美之词固然精彩,但是记者认为,陈鲁所说的“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的起的丝绸产品,也要坚持无愧于纤维皇后的精品意识”才是大染坊企业文化的精髓。


  能在普通员工中培植起全员的精品意识,这既是大染坊的成功之道,也是振兴古老丝绸行业的微言大义。

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