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买手时尚链上的“高级采购员”

买手时尚链上的“高级采购员”

在2005年开设了时尚买手课程。两位讲师Michelle和Judie均留洋而归,前一位在一家公司任专职买手,后一个是时装学院的讲师。


  买手究竟该扛起引领时尚潮流的大旗,还是听凭市场摆布,这又回归到一个终极问题:究竟是谁定义了时尚。买手作为“时尚精英”一员,他们的确可以提供一种候补性的时尚,但却不敢蔑视市场,他们不过是这产业链条上的过渡者,兼备感性与理性两面。


  现在国内的几家服装类高校,如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都还没有开设“买手”专业。独树一帜的是专业时尚培训机构“中赫时尚”,在2005年开设了时尚买手课程。两位讲师Michelle和Judie均留洋而归,前一位在一家公司任专职买手,后一个是时装学院的讲师。Michelle授课的内容重在买手流程与市场策略,Judie侧重教授时尚趋势的把握。他们恰好也是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Michelle:品牌买手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


  1、根据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特征及流行趋势的把握,与设计师沟通。设计样本出来后,买手需按样本到全球寻找供应商。


  2、买手与设计师、供应商一起选购商品的细节,如款式、颜色等,与本季的总体设计融合。同时必须注意把握选购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3、与销售人员沟通,了解去年同期各类款式的销量。


  4、采购回的设计、辅料或配饰等,交由设计师进行再设计。


  5、与陈列师沟通,决定上店日期,框定要传达的流行理念,以及橱窗陈列中的色彩协调等。


  6、准备发布会。


  7、销售季来临时,总结哪些款式好卖,哪些款式不好卖,随时清货、补货。同时分析同行业店铺的销售情况。买手的工作一般都是提前半年,比如2006年秋冬季的产品准备已经在春夏完成。


  买手必须具备卓越的统筹与沟通能力。比如价位考虑,今年流行维多利亚风,但手工蕾丝过于昂贵,选用机织蕾丝比较利于商业化。不同的店铺,配货也有讲究,比如毗邻的百盛与西单,前者消费群以白领居多,后者年轻人居多,店铺氛围就各有侧重。关于配货的数量,一般分最潮流款和保守款,在欧洲是它们的比例大约是一半一半,在国内保守款比较多,而像GUC-CI印得满是LOGO的款式,对刚刚消费大牌的中国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所以配货数量比较多,但这在欧洲不需要那么多。买手消费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替目标顾客选购,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因此无所谓“购物快感”。


  Judie:打个比方,买手的工作不是化妆,而是补妆。买手可以通过选购、搭配等后期工作赋予货品第二次生命。比如意大利《VOUGE》总编姐妹开的CORSOCOMO,一个临街小门,只开一半,竹林入口,氛围清淡。姐俩选回的DIOR放入店里,原本张扬、富有侵略性的设计也能与店铺融合,带上禅意。


  买手必须有敏锐的时尚预测能力。比如今年流行的水手风,其实是在去年8月就初露端倪,去年没有流行起来,夏季就过去了。这样就在今年有了大爆发。对此有预测和判断的买手就能抓住这一流行趋势。Zara的买手就做得比较好,首先它拥有自己的加工厂,大大缩短时装的制作周期;在欧洲,Zara每天都将销售情况传回总部,及时调整。Zara往往比一般大牌还要提前半年体现流行趋势,等到潮流起的时候,Zara店里已经满目都是流行款。


  秀场可以体现一季的流行,却不能完全反映在店铺中。一般秀都分fashionpiece和salepiece,前半部分天花乱坠是为了推广品牌理念,体现流行点;后半部分将流行点市场化。如今年DOLCE&GABBANA推出透视系列,在商店里出现的比例就很低,大家不可能在大街上穿着睡裙走来走去。但推出这个点之后,在秀的最后一组体现出商业化,只使用少量透视元素,采用弹力化纤质地,便于穿脱。这才是我们将在店铺里看到的款式。另一类秀场上的高级定制时装,即使在欧洲的商店里也不会看到,因为需要定制。全球消费高级定制时装的固定客户也不过3000人,不能说我们在国内看不见DIOR的巴士底狱系列,就说中国的买手眼光不行。


  买手把握了流行趋势,就好像一个人不仅仅知道从东单到大山子怎么走,而且脑子里有了个地图轮廓。其实许多时尚编辑、设计师等都私下干着类似买手的工作,比如从动物园20块淘的衣服,拿到后海的小店里卖200块。很多人一进动物园就晕,可能买的东西60%是失败的,买手就是帮你把这60%剔除,然后再进行选择。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