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所穿的皮鞋、皮靴,是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发明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表示。
潘照东介绍,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风俗,曾经成为内地人们趋之若鹜的时髦。史称,东汉时的灵帝就“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是个胡风胡俗的地道崇拜者。
今天,我们从行军床、折叠椅、帐篷等器物中,还可看见当年胡床、胡座、胡帐的影子,一窥草原民族生产方式对我国经济政治生活的贡献。
影响中原民族生活习惯
潘照东说,自古以来,中原民族在饮食、服装等各方面都受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影响。例如,在汉字中,“鲜”字为左“鱼”右“羊”,“美”字为上“羊”下“大”,“鲜”、“美”都离不了“羊”,说明在夏、商时期羊肉就是难得的鲜美之食。这是否与商族南下后将草原民族的饮食习惯带到中原有关,是值得深入考证的。
潘照东介绍到,草原民族喜食牛、羊肉的风俗,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三国时期曹植在《野田黄雀行》中就说,“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中国有句成语,形容食之鲜美叫“脍炙人口”,“脍”就是将牛、羊肉细切之,蘸上佐料如葱、芥等生吃:“炙”则是将蘸好佐料的牛、羊肉放在火上烧烤。
古代还有“羌煮貊炙”之说,“羌煮”是指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涮羊肉;“貊炙”则是指古代东胡人留传下来的烤全羊。《释名·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羌煮貊炙因鲜嫩味美,传入中原后深受人们喜爱,并流传至今。
衣食住行,是人生大事。潘照东说,北方草原民族的服饰,为适应骑马驰骋、战斗劳作的需要,窄袖短衣,轻捷便利。中原民族的服饰在商、周时期则是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行动不便。因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胡服”尚处在“骑射”之前,因为,如果不首先实现服饰的革新,则战法、兵制的革新便无从谈起。
而鲜卑族兴起并统一中国北方之后,引起了中原地区第二次胡风服饰的变革。史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爰自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古代汉族的习惯是穿长袍子,或“上衣下裳”,“裳”即裙子,裳里穿的则是开裆裤。北朝时期草原民族的合袴(即满裆裤)与袄子(又称“小襦袄”),即紧身小袖的短皮裘袄传入中原,大受欢迎,逐渐成为主流,并流传至今。
来源: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