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备受瞩目的欧盟对华鞋业反倾销案件有了新进展。昨天,上诉欧盟的中国制鞋企业在北京公开了案件的进展情况,并且对中外媒体发表联合宣言:号召整个行业面对欧盟的贸易壁垒,联合破“壁”。请看中央台经济之声记者王思远的报道。
早在去年欧盟对中国、越南等国的制鞋企业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在对随机抽样的10个中国企业调查后,欧盟仅仅认定一家中国企业具有市场经济地位。最终,欧盟于去年10月做出裁定,几乎所有中国制鞋企业两年内都将背上高达16.5%的反倾销税。面对欧盟的裁定,多数中国制鞋企业考虑到诉讼周期长、诉讼成本大的现状,放弃上诉。昨天,四家坚持上诉的中国企业对中外媒体发表联合宣言,表示将上诉到底,用法律维护中国企业的尊严。
四家企业的代理律师蒲凌尘透露,欧盟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中国企业的上诉。同时,他也介绍了这场跨国官司的法律程序。
蒲凌尘说,提交诉讼以后,欧盟部长理事会应该做出一轮的反应,中方的企业再根据理事会的反应作第二次的反驳,然后欧盟部长理事会再进行反驳,整个诉讼以书面为主。这样进行几轮答辩,每轮的答辩应该在3到5个月,算下来,总体这个官司应该要两年的时间。
根据蒲凌尘的介绍,这一场官司下来至少要两年的时间。届时,欧盟首轮仲裁也将终止。这也是多数中国制鞋企业选择回避的原因之一。这四家中国企业为何要毅然决然打这场官司呢?企业代表之一,中国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说,放弃诉讼毫无疑问是一种短视行为,抗辩反倾销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王振涛说,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欧盟现在给你16.5%的税,两年以后呢?如果延长到5年怎么办?我们提出这个诉讼,就是要让欧盟的、特别是这次投反对票的国家,听到中国鞋企抗辩的声音。在加入WTO之前,这项工作是由政府来做的;加入WTO之后,就要由企业自己去打官司、谈判、交流。第二是在官司的输赢上,我们在思想上做了两手准备。从某种意义讲,这场官司受益的不是四家企业,可能是整个行业甚至行业以外的事情。
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认为,由于行业协会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无法介入欧盟诉讼,而中国制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普遍缺乏经验,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才应该在未来的路上边实践、边总结。
苏超英说,经验的缺乏往往让中国企业在面对贸易壁垒的时候显得经验不足,这就需要企业大胆的走出去,边拓展、边总结、边思考。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行业也迫切需要与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市场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如果说第一个方面是要我们埋下头去,扎扎实实走路;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及时抬头看天。在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努力树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制鞋业的新的形象。
据了解,欧盟做出裁决以来,中国鞋业对欧盟出口已经锐减了1/3。面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理性。中国鞋业究竟在一种什么样的游戏规则下被打上了倾销烙印?面对一些国家的有色眼镜,中国企业何去何从?我们也会对此继续关注。
来源: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