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厦门,阳光依旧充沛,徜徉在长长的环岛路上,海浪声和老榕树、古建筑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定格在脑海里。
穿过厦门大桥一直往东行驶,仅1个多小时就来到另一座城市——晋江。身后的厦门岛已经遥远得像是一段回忆,而一路上每隔几公里便能看到的晋江企业广告牌,却时刻在提醒,晋江,是一个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品牌之都”。
晋江得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旁边的一条江。自古以来,“闯南洋”就是晋江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可能因为这种骨子里的商人基因,改革开放初期,晋江早期的家庭作坊式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如今,民营经济已经在晋江撑起半边天。
“恒安、安踏、匹克、鸿星尔克、361度、柒牌、劲霸、七匹狼、雅客……这些都是我们晋江的品牌。”晋江市政协秘书长王金墩对于自己家乡的品牌如数家珍。晋江是一个县级市,却幸运地拥有上百个国内知名品牌,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8月中旬,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公布,晋江年年上榜,今年排名第七。面对如此漂亮的成绩单,王金墩对记者神秘一笑,“晋江是福地。”
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在许志华子承父业担任福建匹克集团CEO之前,他还是个普通的大四学生,对当时晋江的鞋业品牌并不特别了解。不过,许志华却非常欣赏大他8岁的同城企业家丁志忠。
丁志忠初中毕业那年,用1万多块钱买了600双晋江鞋,只身一人坐上了从福州到北京的火车,开始独自闯荡。4年含辛茹苦,丁志忠带着在北京赚的20万块钱回到晋江,创立了“安踏”品牌。如今,安踏已经从当初的小鞋厂发展成一家国内领先的综合体育用品上市公司。
许志华没有想到,丁志忠晋江鞋王之称正是从自家头上夺走的,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丁志忠曾经仰视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许景南。
1983年,国际知名运动品牌耐克开始在泉州投资建设第一个鞋厂,许景南正是他们配套加工的合作对象。5年以后,耐克从泉州搬到莆田,而它80%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却选择留在许景南的公司。
高瞻远瞩,1989年,许景南注册了“匹克”商标。
“在生产制造上,我们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很多企业还是手工作坊时,我们已经是流水线作业了。”10年之后,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业绩连续3年保持60%以上的增长。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晋江,满街都是杂牌的运动鞋小作坊。有统计显示,鞋业生产经营企业达3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之多,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上千家鞋企中,安踏和匹克的崛起并不算个例,在他们身后,一大批晋江品牌接连诞生并迅速脱颖而出:特步、361°、喜得龙、贵人鸟、亚礼得、浩沙、德尔惠、金莱克、乔丹……
有媒体曾评价说,全球每五双鞋就有一双来自晋江。
早在晋江的运动鞋品牌崛起之前,李宁就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第一体育品牌的地位,而阿迪达斯和耐克两大世界体育巨头也牢牢占领了国内高端市场。对此,晋江人似乎并没太放在心上。
“这可能跟晋江人天性好胜有关。”在晋江打拼了十多年的一位外地人告诉记者,“有勇有谋,晋江人总是在坚持自己的品牌之路。”正如丁志忠所言:“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晋江企业要做的不是别人的影子,而是超越自己。
这份坚持,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当时,耐克和阿迪达斯都遭遇了业绩增长乏力,甚至业绩一度负增长,而晋江大多数体育品牌的营业额却逆势上扬。例如安踏,2009年上半年营业额增长了27.7%。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