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7日,第21届大连国际服装节暨2010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隆重举行,大连再一次变成了服装的海洋。在这场全城动员的盛事中,大连本土服装业也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在家门口召开的2010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自然成为了大连本土品牌展示形象、拓展市场的最佳舞台,也成为各个特色集群集中展示力量的首选平台。而在展馆内外,“大连杯”青年服装设计师设计大赛和东北三省买手大赛、辽宁省服装设计大师评选等活动也同期登场,从多个角度展现出大连本土的时装新势力和产业新面貌。
企业和集群是行业之本
大连屹佰集团成功投资了著名内衣品牌桑扶兰,去年又推出了新的内衣品牌happbra•90,运营这一品牌的大连巴斯蒂亚服装有限公司此次以生活方式店的形式参展。据介绍,happbra•90价位比桑扶兰稍低,目前已成功开拓了北京、郑州、杭州、宁波等地市场。与happbra•90展位比邻的是屹佰集团和日本合作的调整型内衣品牌玛露珂尔的展位,玛露珂尔已经将中国第一家店开在了大连新世界百货。9月7日晚,桑扶兰品牌内衣秀在大连时装创意发布中心举办。屹佰旗下一个内衣多品牌集团军已现雏形。
作为大连服装业龙头企业的大杨集团,此次继续以大型特装展位参展。除高级男装品牌“创世”、团体定制高级商务装品牌“凯门”外,大杨集团今年主推的是网上直销品牌Yousoku(酷格部落)。它采用全新的网上直销模式,倡导“平衡、品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年轻的职场精英提供全新的着装体验,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2010年,大杨集团全面启动“三三三”战略转型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从贴牌到品牌、从出口到内销、从批量生产到单量单裁的调整,尽快实现从生产加工向品牌发展的战略转型,努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而这,也正是大连许多服装品牌企业的方向。大连现有服装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0余户,从业人员近10万余人,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达217亿元,出口额为18亿美元。
优秀的企业往往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中诞生。大杨集团地处大连普湾新区,该区也在本届服博会上举行了“争创国家西装产业集群地”新闻推介会。据介绍,普湾新区的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大杨集团以及帕克岚德、大森等企业为龙头的服装纺织产业集群,主要加工生产西服套装、羽绒服、时装、童装等。目前有企业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5家。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87亿元,约占大连市服装产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9月5日,辽宁省兴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泳装名城”称号,这是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隆重的授牌仪式及动感的泳装展示成为本届服博会的一大亮点。
政府与协会建服务平台
本届服博会期间,大连时装创意发布中心喜迎首次展演。9月4日晚,首次登上该创意发布中心T台的“大连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展现了大连10所服装院校对于现代服装的领悟与诠释。随后,地方品牌展演、亚洲民族服饰展览等活动陆续在此登场,发布中心成为宣传推广大连服装品牌和企业的重地。
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和大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历届大连国际服装节期间都组织、承办若干活动。其中,“大连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旨在推动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大赛为载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服装设计成果产业化。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等院校共有584个系列2336套作品参赛,通过层层筛选,大连8家本土服装企业与进入决赛的38名选手对接,共同完成最终入围的40个系列160套参赛作品的实物制作。
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田平介绍说,为支持和促进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大连市政府投资打造了Z28时尚硅谷——大连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占地面积4446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600平方米,有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时装创意发布中心和设计师工作室、中小企业品牌店面等。此次喜迎首演的时装创意发布中心能满足企业品牌发布、召开订货会等需要。协会还与5位著名设计师合作,在平台内为他们设立了服务窗口。
田平总结说,平台内各机构积极为行业企业服务,近两年,检测中心每年为100余家企业进行服务,年均检测产品3000件;培训中心先后举办17期培训和讲座,培训人数达1990人;品牌推广中心先后组织214家企业参加海内外展览12次;信息中心和产业拓展中心以大连服装网为载体,为企业和设计师提供信息服务;研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CAD样板和样品研发万余种。2009年,该平台被中国服装协会认定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单位”。
院校兴办创意产业基地
产学研结合一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连的各大服装院校也成为产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大连工业大学校长余加祐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大连工业大学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目的就在于突破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瓶颈,搭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从而提升辽宁服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出更多的知名服装品牌。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以“教育创新、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多方双赢”为理念,围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创新,目前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潘力教授认为,现阶段服装业亟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提供行业技术支持,而服装产业和信息产业在产业交叉过程中,也需要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
于是,大连工业大学与大连市沙河口创意产业园合作,建立大连工业大学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依据行业人才需要,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饰品设计工作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品牌陈列工作室、品牌推广工作室、服装营销工作室、时尚摄影工作室等全方位工作室集群。
从大二的学生开始,采用学生提出志愿、教师考核的方法,选拔部分学生进驻工作室,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制定工作室学习目标。孵化基地工作室集群中可以信息互换、资源共享,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基地还建立虚拟企业环境,在服装品牌策划、商品企划、服装设计与样品制作、服装品牌渠道建设、服装信息化管理、品牌视觉营销与店面设计、市场推广等多个科目上进行虚拟运营。在实战训练方面,目前基地有成功引进的广东设计师品牌意澳,已在大连和平广场建立了品牌专卖店;并与上海百胜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装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设计和经营管理的效率。
大连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2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近四年来获得省级以上赛事奖励400余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潘力教授表示,大连工业大学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力求实现3个目标:服装企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辽宁服装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辽宁创意产品孵化基地。有了人才的保障,大连的服装产业才能后劲充足。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