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解读读懂世博时尚表情

解读读懂世博时尚表情

  业界相关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野蛮成长的阶段性制约,其举措往往缺乏全局和系统的时尚意向,从而加剧了主流社会对时尚认同的疏离和模糊感

  业界相关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野蛮成长的阶段性制约,其举措往往缺乏全局和系统的时尚意向,从而加剧了主流社会对时尚认同的疏离和模糊感


  上海世博,百年一盼。


  一言以蔽之: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礼赞,素来惜赞如金的《三联生活周刊》如此写到:几乎人类所有的进步都被世博会这个庆典以各种形式加以赞扬。而从现代营销的角度,世博是眼球经济的集大成者,参观者将达到甚至超过7000万,而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则堪称活动报道的最高峰。


  上海世博与中国时尚:难奈冷热两重天


  几乎每个行业都不愿错过这个百年一遇的平台,因为世博会就是把世界搬到了家门口,将一步登天的不可思议变为可能。


  不妨看看世博和时尚的关系:世博浓缩了工业文明的最高成就,其内涵是提升生活品质,这和时尚的终极目标可谓一脉相承。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城市时尚,正是时尚金字塔的塔尖,亦可谓时尚的风向标,君不见在今天的时尚江湖中,所谓的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是怎样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因此从理论上讲,上海世博,应当是与时尚距离最近的世博会。


  随着于今睽违数百年的时尚天朝的位移和裹挟着猛烈台风的西风东渐,中国时尚在全国时尚坐标中的从属甚至附庸地位成为无可奈何的沉重存在,回顾历届世博会不难看出,展示的基本上是以西方为轴心的时尚私家菜。该到中国时尚雄鸡一唱的机会了。


  那么对世博这个家门口的绝佳机遇,中国时尚又是怎样“长袖善舞”的呢?


  作为中国时尚的主力军团——服装行业来说,其参与的踊跃、表现的热情令人难忘。《服装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上海世博会:纺织服装业八大看点解析》的文章,文中举例说, 12米高的“鄂尔多斯之针”竖起永恒地标;江苏苏豪国际集团作为2010上海世博特许生产商和零售商,开发了限量版世博特许产品——真丝织锦画《清明上河图》;东华大学为东道主展馆——上海馆全体工作人员、礼仪人员及志愿者设计制服;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盖奇主打天然彩棉、大豆蛋白纤维等天然植物为原料的环保产品,让世博更低碳等。


  然而透过这些美轮美奂的肌理,我们远远没有感受到中国时尚的脊梁。


  有媒体称:世博会上演的是“建筑时装秀”,比如著名建筑设计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认为:“世博会就像是一场建筑的时装秀,这些充满先锋性、探索性的建筑,代表了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样的说法让时尚界人士多少有些酸涩,前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曾经形象地表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服装是跳动的音符。可是世博会能让人感受到“时装音符”的欢快跃动吗?曾几何时,一场“流动的紫禁城”,将短短的T台延伸到时尚策源地西方各国,其将中国传统建筑顶在头上的设计创意也收获了诸多诟病。但是从客观效果上看,毕竟让西方沉甸甸地感受到了时尚中国的存在。一位CHIC的创始人曾经向笔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模特在西方的盛装出演,让西方媒体惊呼,这是“时装中国龙”的觉醒,到了20年后的上海世博会,能不能再进一步,实现时装中国龙的腾飞呢?


  笔者以为,之所以人们看不懂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的时尚表情,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是缺乏特质鲜明的联合体。中国纺织报曾刊登一篇题为《世博让全球服饰文化大交融》的文章,作者对意大利和法国的时装表现大加赞赏。


  意大利馆服装品牌的立体静态陈列也使参观者大饱眼福。其中,世界名牌服装陈列彰显了这个服装王国的风范。作为赞助商之一,普拉达(Prada)用具有弹力的府绸面料为意大利展馆的工作人员设计了工作服。杰尼亚(Zegna)根据品牌特色展出了一套特大号的经典男装;杜嘉班纳(D&G)则以黑色薄纱无袖礼服向参观者展示它的品牌魅力……阿玛尼(Armani)、范思哲(Versace)、路易威登(LV)等经典奢侈品牌以其特有的风格正告所有观众:“意大利最大牌。”


  法国国家馆这次把为中国新人举办的婚礼庆典搬到了上海世博会。法国图尔市市长杰曼亲自为新人证婚。部分新娘的婚纱礼服出自法国服装设计师欧迪之手。铺满了玫瑰花的图尔市展馆前排起了长队,大家都希望能近距离欣赏展台上白色的婚纱礼服。{page_break}


  相形之下,中国时尚特质的集成式展现却是模糊的镜像。


  二是缺乏行业推手高屋建瓴的筹划和切实有效的作为。综观世博会的国内各项活动,经济文化和旅游层面居多,而和时尚相关联的活动甚少,笔者曾参与上海服饰学会策划,关于本地服装业如何与世博会融合的活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推进。世博本来可以成为追寻本土时尚根脉和弥补国际时尚时差的好机会,因为世博是时尚传播高地,时尚交流高地,更是时尚成长高地。比如能不能推一个城市时尚指数的评价,通过东西方的比较,科学全面地对国内城市的时尚能力建设进行理性切实地指引呢?


  让我们看看参观人数最大的中国馆——东方之冠,展示的更多的是古代中国,或者说现代语境下的古老传说,时装是现代城市的最佳代言之一,却缺乏应有的位置。然而那些鼎鼎大名的国际时尚品牌却敏锐地捕捉到“古老中国”的含金量,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现代时尚之中。比如香奈儿以许多传奇经典及中国为设计灵感,特别推出一系列配饰与服饰珠宝精品。这些以经典元素为出发点,再予以重新诠释的单品低调华丽,平添一抹诙谐与幽默,打造出独特且珍贵的配饰精品系列。


  卡尔·拉格斐也不露神色地在设计中引入许多不同的隐喻,如珠宝中借鉴飞龙图腾,或是流苏缀饰在手镯、胸针、手链、颈链上,注入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民俗风情。


  上海:能否成为“时尚第三极”发动机


  有形而无神,重形而轻神,时尚业在世博会的表现暴露了业界时尚营销的软肋。甚至可以说,中国时尚依然缺乏讲好故事的能力。


  归根结底,还是主流社会缺乏对时尚的理念认同,理论缺失注定导致实践苍白。业界相关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野蛮成长的阶段性制约,其举措往往失于一叶障目和盲人摸象,缺乏全局和系统的时尚意向,从而加剧了主流社会对时尚认同的疏离和模糊感,中国的时尚品牌远没有到像法国那样成为“国宝”的高度。


  中国的时尚行业组织基本上还是依照传统的产品分类,如今已经不合时宜,一个简单的道理,某企业如果既有服装又有饰品,该加入什么样的组织呢?能不能从社会属性、市场规律和消费者心理层面,结束以产品分类的支离破碎,使得行业组织纳入产业链的推手地位呢?


  时尚跨界是一个值得期待和鼓励的尝试,某机构推出了“时尚同盟”,以求让中国时尚的各主体——传媒、商家、上下游企业、中介组织无缝连接,如何做到利益兼顾,尤其是克服一己之私的门户利益,还面临不小的考验。


  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期待则是:世博会之后的上海,能成为国际时尚“第三极”的发动机么?


  让上海成为“世界第六大时尚之都”,这个口号已经喊了10年,10年前秉承“大上海、大时尚、大联合”理念的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的成立,曾经让业界兴奋一时,遗憾的是并没有大的作为,10年之间,随着北京这一重量级竞争者的强势加入,“时尚都市PK”成为空前眩目的景观,然而在目不接暇的落英缤纷之后,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一个时尚巨人的出现。不得不说,中国的“时尚之都”建设,还沉迷于“形式大于内容,主义盖过问题”的凌空蹈虚之中。


  没有标志性平台或主导性推手和没有出海口,这是中国时尚面临的亟待突破的恶性循环。如果耽于“兄弟阋于墙”的内耗,中国时尚登上国际大雅之堂的时间表将更为漫长。笔者衷心地希望,世博会之后,上海能踏踏实实地培育世界第六大时装周,认认真真地打响“中华杯”,从而最终带动中国成为继欧美和日本之后的国际时尚“第三极”。上海有国际性的电影节,已经获得国际认可,跻身A类电影节俱乐部,但是还没有国际性的时装周,虽然之前也举办过各种名头的时装周、时尚周,但立意、组织和推广上呈现出小部门的偏狭之象。


  东方风来满眼春。上海世博会能否开启中国时尚的春天?还需要耕耘者们的宽广胸怀和寂寞历练。

来源:《服装界》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