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中国的奢侈品品牌,在这条看似前无古人的路上张志峰却找到了“旧时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元素和创作空间。
中国有没有奢侈品品牌?答案几乎无一例外,“中国有奢侈品,但没有奢侈品品牌。”
当西班牙雅致瓷器的全球CEO在奢侈品峰会上大炫品牌时,在场的中国人一阵骚动,“我们都很不服,中国的瓷器源远流长几千年啊。”科锐国际消费品行业北区业务总监周学平同样不平,但随后被对方击败,雅致凭借故事营销的手段征服了热爱它的人。中国奢侈品呢?
“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品牌,景德镇能算吗?中国在无形价值的开发上还不成熟,与西方相比差很远。”周学平反思道。
或许有人可以回应这一切——张志峰和他的“NE·TIGER东北虎”一直致力于创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已辗转走过18年。他要将NE·TIGER东北虎打造成为皮草、晚装、婚礼服和高级定制华服的国际顶级时尚品牌。
中国是奢侈品牌的消费天堂,却不是生产王国。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约为94亿美元,占全球的27.5%,首次超越美国,位居第二,直逼日本市场。然而,在《商业周刊》每年评出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百强榜中,却没有一个席位属于中国品牌。
面对众多国际服装奢侈品牌的攻城略地,张志峰也将加快NE·TIGER对中国奢侈品文明的复兴之路。
初出茅庐 从手艺人到生意人
18岁的张志峰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一起玩的挺多朋友都去上大学了。”张志峰高中毕业后放弃读书,自己开了一家裁缝店。“那时候当个体户不像现在这么平常,都是极少部分人在做的事情,不像现在大家都想做生意。”
让他放弃读书念头的是生存压力。“没想什么,就是养家糊口。”张志峰一门心思赚钱还债,因为家里东拼西凑借“巨款”4000元盖了房子。虽然他是家中老幺,但早已承担起老大的责任,“想赶快还上钱以后再去上学。”他是当地第一个申请个体营业执照的人。
1982年,张志峰赶上了好时光。他朴素的商业嗅觉已经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经济的气息。“在工厂干活一天赚两块钱,自己做一天能赚八块到十块。”受母亲影响,张志峰从小就对缝纫很在行。“我做喇叭裤的技术特别好,一剪到底,就收5毛钱。还常常去外地进一些大家没有听说过的面料。”日积月累,张志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甚至引得俄罗斯“老毛子”也前来订购服装。
彼时民间的边境贸易刚刚活跃起来,不少“老毛子”看上了张志峰做的衣服,甚至批量订购,他是中国最早做皮草皮夹克生意的,服装款式、制作手法别具一格。
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往来,帮他积累了第一桶金。这离不开张志峰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他什么都抢在头一茬:第一拨个体户赶上了,第一拨边境贸易赶上了,第一拨出国潮赶上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善于抓住身边的机遇。张志峰不失时机地卷入了这股发家致富的热潮。他承包了一家服装厂,开始在黑龙江牡丹江和浙江海宁之间奔波,生产皮衣销往俄罗斯和国内市场。张志峰记得,那时从牡丹江到上海坐火车需要39个小时,坐硬座要一天半,有时还得站着。虽然和货品贸易相比,服装的利润要薄得多,但他也看到了这门生意的好处:量大,需求稳定。一年多后,服装加工厂的规模已达到300多人。
1992年,张志峰已经不再局限于做服装生意,开始将业务扩展到酒店、商场等多个领域。他的公司旗下最多曾涉足16个产业领域,如今张志峰也承认当时的盲目和浮躁。“那时候做生意的导向是以纯赚钱为主,没有过多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
张志峰不但开酒店,还开办旅游学校,培训厨师。他甚至开了一家为酒店提供必需品的配件公司,“所有酒店用的东西,我们都生产销售。我开配件公司的时候黑龙江就我一家,等1999年关闭公司的时候,已经变成了149家。”
“极地”转型从代工赚钱到品牌烧钱
这种粗放的淘金热随着国门的日渐开放而冷却。作为第一批走出去的生意人,张志峰最先感受到中西品牌的差异,“我去美国的时候才知道,同样是自己生产的服装,价格却相差8倍。”欧美国家的游历,让张志峰见识了一种更为规范的商业运作。
原本张志峰觉得自己做贴牌的日子挺好。“我们主要是帮人代工,就等老外来下单,下单以后自己做,做完以后还感觉不错。”可是当他亲眼见到“同一个产品贴上不同的商标,卖的价位就是不一样”时,心里不服气了。
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张志峰一边做服装一边开始研究国外的品牌。“我在美国买一件衬衣要200美元,要我做的话顶多15块钱,就是一个布料钱。人家说这个品牌是欧洲的,就是卖这么贵,那我们就去研究欧洲的品牌。”张志峰带着疑问开始闯入壁垒森严的陌生世界。最初他四处碰壁,欧美的奢侈品行业对外封锁严密。当对方询问“什么品牌”时,他如梦初醒。
不服输的张志峰从此和品牌较上了劲。他在欧洲用5年时间去摸索百年品牌的发展史。“美国实际上还是通过百货店的渠道营销,欧洲的重点是专卖渠道。很多小店看着不起眼,可是已经存在几百年。人家几代人专门做西服,欧洲的百年品牌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张志峰甚至请了很多当地留学生去帮他研究调查。
与其说他是在学习欧洲品牌,不如说是他在比较中西差异,汲取二者精华。“我特别喜欢研究历史,我们的优劣势在哪里,应该保留什么,摒弃什么。慢慢地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定位。”
知己知彼,张志峰的心里亮堂了。他归国后决定走一条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之路。
1992年,张志峰注册了NE·TIGER东北虎的品牌,将眼光投向世界。NE·TIGER东北虎相继在法、意、美、俄、中国香港设立了全球设计营销中心,开始独立打造中国时装国际品牌的历程。
“我们产品的原料、设计、采购都是全球的,只是品牌没有国际化。我从国外回到国内,就是为了先在中国扎好根。”海外设计营销中心的设立,使东北虎拥有最前沿的设计,敏锐地把握全球时尚趋势,真正实现“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设计理念。
1997年,NE·TIGER东北虎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成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皮草形象店——“东北虎皮革世界”,这对张志峰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初的小裁缝变身大牌企业家。与此同时,他也琢磨透了品牌的内涵,“什么叫好的品牌,好的品牌就是要做精。”
张志峰开始全面调整公司战略和定位,精简了很多与服装不相关的行业,回归到他最喜欢的主业上。他放慢了脚步,不再简单追求大和强。“过去我们强调的是人多量大,厂房多。最多的时候我有8个工厂,8000名工人。”但他已经意识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厂房、人员,不是品牌所要求的”,于是公司调整方向,集中核心力量做品牌,“能让别人做的就让别人做,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实现轻资产的经营模式。”
传承复兴从中国元素到品牌“独立战争”
自创一个中国的奢侈品品牌谈何容易,在这条看似前无古人的路上张志峰却找到了“旧时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元素和创作空间。
喜欢研读、梳理历史的张志峰认为中国本土奢侈品并不缺少奢侈的元素。古代的丝绸、茶叶与瓷器等均是国际市场上的奢侈品,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奢侈品发展出现了断层;西方则不同,不但社会文化承接顺利,而且其设计师的培训教育一脉相承并自成体系。
张志峰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过去,传承未来。“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我努力创建一个中国品牌,也一直致力于中国奢侈品文明的复兴与新兴。”为了实现复兴梦,张志峰去复旦大学学习哲学,还扎进北京大学学习历史,现在他又迷上了国学。著名造型师易茗评价,“在中国坚持做品牌很困难,很多设计师都会摇摆,或者走另类风格,或者复制国外风格,而张志峰一直在坚持中国风很难得,这可能跟他研究国学有关系。”
复兴与传承背后的故事数不胜数。张志峰时常带着同事去可能隐藏着民间高手的小村落调查,希望请到织造大师“出山”。
被誉为“织中之圣”的缂丝绝艺是国宝级的织造工艺,已有4000多年历史。张志峰花费数年寻找到两位“国宝级”的缂丝织造大师。如今,公司创制出融汇七种缂丝工艺的《鸾凤双栖牡丹》华服被首都博物馆珍藏,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获此殊荣。
张志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将千古绝艺保护并传承下去。公司同事曾在苏州寻访了20多位老艺人,她们自幼便开始学习刺绣,岁数加起来总共有1572岁,可谓“千岁绣娘”,其中最长者已95岁高龄。这些人不会画画,有些甚至连字都不会写,可她们就是有刺绣的灵气。“那位95岁的老奶奶,穿针都不用眼睛看,拿手一捻就穿好了。”
“很多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中国很多美好的绝艺要失传,他们挽救了这些濒危的工艺。”周学平十分肯定张志峰的做法。除了寻找面临失传的绝技,实现“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设计理念,张志峰在品牌自创这条路上付出的艰辛远不止于此。
10年时间他已经投入3亿元。“三个亿是肯定不够的。”张志峰淡然一笑,任何短期行为都无法造就百年品牌。“做品牌不能一蹴而就,你一定要放长线。”就像张志峰多年来的心曲所示,“要耐得住寂寞。”
时至今天,张志峰丝毫不后悔选择走自创品牌之路,如果当初他仍然坚持代工贴牌,亦或是在国外注册一个“洋品牌”回国发展,利润无疑要丰厚得多。“这在当时其实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也是最笨的方式。”不过张志峰坚信自创品牌将是一条“效果最好的路”。
为了自由驰骋在自己的奢侈品王国中,张志峰甚至拒绝了一些资本市场的橄榄枝。“我这个人不傲气有傲骨,我能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不过从长远考虑,他认为品牌要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化,“一定要上市,因为上市也是一种最好的推广,但你要选择最适合的一个时机。”
张志峰还在等待时机,还在享受寂寞旅途上的蛰伏和哲思。
来源:阅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