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比亚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

比亚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

持币代购的比亚迪车迷们,现在也许是你们出手的最好时机了!今年下半年,比亚迪汽车全系降价,其幅度让人咂舌。

  主打产品降价近30%,制造商竟依然乐得热卖


  王传福怎样保证比亚迪这个拥有14万员工的企业的稳定利润率?


  持币代购的比亚迪车迷们,现在也许是你们出手的最好时机了!今年下半年,比亚迪汽车全系降价,其幅度让人咂舌。曾经一战成名的6万元车F3降价近2万元,标价近10万的中型车F6竟然降价3万元左右。尽管高达30%的让利肯定会让若干消费者欣喜(就好比要价30万的奥迪突然只要20万了,要价80万的悍马60万就可以搞定了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能够如此“大方”,尤其是在中国的中低端汽车市场上,还没有人像王传福这样“大幅让利”。


  也许是受到各大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最近以来野蛮生长的压力;也许是比亚迪准备清掉库存,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但毋庸置疑的是王传福的举动肯定会让同行们大跌眼镜:这样高的降价幅度可能连成本也无法摊平,何谈利润。(2010款福克斯上市时,09款也不过只降了8000元,最新款的标致307与老款的价格区别也不到10000元)但是请你一定相信,王传福的降价并不是“忍痛割爱”,这个外表温软、内在强势的安徽商人似乎还没有做过亏本买卖。


  后进者居上


  与李书福和尹同耀相比,王传福之于中国民营车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者。但是他操刀的第一款汽车F3在2005年卜一亮相就惊艳全场。与畅销车丰田花冠相似的外形、质量较高的钣金工艺、塑料感不再强烈的内饰等等让人们隐约感觉这款车似乎已经脱离了中国民营车企的传统产品形象。而之前“造电池的人怎么能造车”的言论也被F3的热火销量瞬间淹没。虽然当年的高度仿制已经降低了这款车的成本,但是现在王传福似乎还嫌自己的汽车产品价格下探得不够低。然而他又是凭着什么法宝在同行们不能企及的低价空间保持足够的利润率呢?


  比亚迪也许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中需要配套商最少的一个。2003年,王传福靠着收购陕西秦川福莱尔从电池制造领域华丽转身。但是他却不愿意像大牌汽车厂商那样对汽车零部件采用“大采购”模式。


  据说,王传福最初就打算自己生产汽车的几十个核心部件,诸如:发动机、底盘,空调、电子控制系统、大灯和车身模具等。因为发动机等是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而空调等电子设备则是最影响成本的部件。{page_break}
 


  事实上比亚迪自己生产了比初期规划多得多的汽车零部件,大到车体铸件、中控模具;小到仪表和行车电脑显示屏。虽然比亚迪没有公开说明过自己汽车的零部件有多大的比率属于集团内提供。但是从细微处可知全貌,据说比亚迪汽车后视镜上的不到10元的电子指向装置也是自己生产的。


  通过规模摊平生产线投资和采购成本是国际大型汽车企业的通行准则。越来越明显的精细化分工使得汽车厂商不太可能做到大而全。所以欧美和日本的成熟汽车企业都会在所在地形成配套商积聚的“汽车城”效应。然而对于规模不够大的汽车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噩梦。据业内人士计算,仅一套普通汽车模具的投入成本至少需要10万辆左右的销量才能摊平。


  虽然比亚迪汽车已经5岁了,但是其产销量依然不足50万辆。(从2005年年产销2.5万辆起步,到2009年,比亚迪实现了 44.8万台的总销量)造车之初,王传福肯定明白自己没有实力像欧美车企那样建立一套完整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于是他选择了内部消化的方法。问题是:大而全早已被证实不是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升质量的途径。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都需要相应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王传福凭什么实现诸多零部件的内部制造,且能实现当前“小而全”的经营状态?


  如果你认为2003年是王传福和汽车行业结缘的起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1998年,做电池的王传福就对电动汽车产生了足够大的兴趣。也许是常年研究电池的缘故,他坚持认为新的储能设备和新能源的利用必然是未来趋势,而首先被这种趋势颠覆的很有可能就是燃油汽车行业。抱着做电动车的梦想去收购一家衰微的汽车企业可能是王传福构建百年企业的一支伏兵。但问题在于当时的他既不了解汽车行业,也没有汽车的生产资质。{page_break}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盯上汽车行业的王传福在2002年收购了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并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在收购福莱尔之前,这个企业也为其他的汽车企业提供产品,但是这种业务肯定不是王传福的初衷。他在等待着完全进入汽车行业的最后一步,而秦川福莱尔恰好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


  秦川福莱尔在未被王传福收购之前有着一款名为福莱尔的小车,但是质量不容恭维,定位混乱显得不伦不类。值得注意的是,王传福在完成收购之后并没有立刻上马新产品,他的收购距离F3的上市竟然有着两年多的时间。既然已经花了大价钱买来汽车生产资质,在电动汽车尚未普及的岁月里,王传福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个传统的汽车项目能够赚取永续发展的资金。


  也许一个外行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去触摸汽车行业的实质,也许王传福为此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但长达两年的整合时间肯定烧掉了不少银子。不可思议的是,汽车领域还未见任何成果,2004年王传福竟然宣布比亚迪全面进入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代工领域,并为此成立了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对于中国的电子产品代工领域来说:2004年似乎并不是最佳的进入时机,因为富士康和伟创力在该领域已经竖起了金字招牌。


  以王传福之精明,他肯定不会为了代工而代工。在他投巨资上马代工生产线的时候,他可能还打着另一个“算盘”。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猜测:目前王传福的代工业务之所以能从手机出发延伸到笔记本和电纸书领域,是因为手机和电脑在技术上有着很强的共通性,(他们都需要处理器、内存和应用程序等)这使得王传福几乎不费气力就能打通手机和电脑的隔膜。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上使用的行车电脑和各种电子控制设备也是电脑的变形或衍生。也许当时王传福选择做手机代工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未来和汽车电子设备共线生产的可能。


  事实证明了这种猜测。据了解:比亚迪的代工厂在完成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大客户的生产任务之后还生产了大量的车用电子设备,而这些产品都会出现在比亚迪的整车之中。


  良好的内部结构洞察细微处{page_break}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代工厂的设备投资可以由大型手机、电脑企业源源不断的订单逐步摊平。而当这些订单完成的时候,比亚迪代工的生产线就开始为比亚迪汽车等产业做贡献了。中国的很多代工企业处于“歇人不歇设备”的状态之中,设备利用率极高。因此比亚迪代工厂可以顺手帮比亚迪汽车的“忙”,而这个“忙”的成本应该是很低的。(本文之前提到的安装在后视镜上的电子指向装置的市场采购价接近10元,而比亚迪自己生产却只需要2.67元。)


  据了解:王传福在比亚迪建立了20多个事业部。将代工业务的各个零部件归入不同的序列。其按零部件细分的汽车事业部极为详尽。(例如:12事业部是汽车模具,13事业部是汽车设计部门,负责造型、油泥、数模等,14事业部则负责压铸件,15事业部负责汽车空调、安全气囊、音响、ABS等很多核心零部件)。事业部的领导直接向王传福汇报,如此扁平的结构使王传福可以第一时间洞悉比亚迪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没准当他觉得汽车某个事业部需要一款电子产品的时候,他能迅速地地调动手机代工的相关事业部进行反哺。


  当富士康不断扩大规模来保证代工行业本不乐观的利润率时,王传福也许并不担心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会穷竭。要真到了那个时候,王传福可以选择用已经形成气候的比亚迪品牌产品的溢价来补贴代工部门。而同为代工企业的富士康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品牌基点。曾经想从制造转为零售终端的“万马奔腾计划”(开设1万家电子产品零售店)和“飞虎计划”(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最近都没了下文。


  王传福曾将自己的整合模式命名为比亚迪模式,这种从核心产品出发整合产业链上尽可能多的赢利点的方式具有很强的一体化和放射性。比如: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而2008年,王传福还收购了制造电机驱动芯片的宁波中纬半导体有限公司,加上业已成形的汽车业务,他已经完成了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布局,只等着实现雄心的时机到来;而手机作为电子通信终端,其很多技术和电脑、电子书等产品有着极强的共享性。


  比亚迪进军新的领域


  目前比亚迪已经成功将自己的代工业务扩展到笔记本领域,还准备雄心勃勃地进入电纸书领域。


  与此相似的是,比亚迪正在大张旗鼓上马的“太阳能计划”是一个从矿石到工业硅、高纯硅、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模组、太阳能电站的整套产业链计划。王传福预计他将用这种方法将多晶硅的成本从35美元降到15美元。{page_break}
 


  “一体化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王传福在自己整合的诸多业务之间形成彼此反哺的状态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未来比亚迪旗下的宁波中纬会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控制芯片、比亚迪模具会生产相关的塑料件、电子代工厂则会生产相应的显示设备和仪表……如此这般,你还有理由怀疑比亚迪太阳能业务可能拥有的竞争力吗?


  比亚迪目前面临的状况远远复杂于1995年王传福创业的时候。但是“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而老王还是曾经的老王”。


  在比亚迪的发家史上,镍镉电池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1996年,手机在中国还是个时髦玩意儿,一块手机电池动辄上千元。但是在日本,镍镉电池已经是被政府禁止的技术。王传福敏锐地抓住了日本镍镉电池生产商产业转移的机会从而狠狠地掘了第一桶金。


  也许王传福当时并没有多少钱,据知情人士说:“当年王传福在电池的生产线上做了一定的改造,将自动化的生产线变成了“半自动化”的生产线,他使用了很多技术熟练的工人,由此大幅降低了成本,在当年制造了比索尼、三洋便宜15%的手机电池。


  可能这种经历让王传福充分认识到中国制造模式的魅力,而在他进入代工领域的时候,也许他依然信赖这种制造模式的低成本。据知情人士透露:王传福和郭台铭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生活都很节俭,他们都是工作狂……不同的是,郭台铭喜欢采购各种自动化设备,他相信这可以提升效率,保证较高的生产力。而王传福则青睐于改造生产线,使用人力代替一些无关痛痒的机器臂。也许王传福的做法更加适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一个拿着价值几十元工具的老师傅也许能实现比肩于机械臂的加工质量。只不过速度和产量相差较大。


  较为明显的例证是:王传福收购福莱尔之后并没有将汽车工厂迁至交通更便利的沿海地区,他在西安建了两个工厂;而比亚迪的太阳能计划则是从陕西省的商洛市发轫,这里的人力成本会比西安还要低一些。


  言语至此,您也许不会再为比亚迪汽车的大幅降价而感到惊讶。即使一款车的利润率下降,但是汽车事业部的整体利润未必会受影响。即便是汽车领域因此而小额亏损,但代工的利润会对其进行补足。而如果用这种小损失换取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比亚迪依然是赚的。


  最新的消息是:比亚迪将以自主品牌进军家电领域。这可能是比亚迪代工业务剩余产能的又一次释放。也许在王传福的心中,未来比亚迪的各项业务会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连接,而利润则像水一样在可以在各个业务之中相互流动,汇成大河。

来源:互联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