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转型瓶颈:小记泉州鞋革产业发展

转型瓶颈:小记泉州鞋革产业发展

一般观点肯定认为是倒退。安居乐业是终极目标,而宜居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一般观点肯定认为是倒退。安居乐业是终极目标,而宜居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不重视生存问题,不尽快在发展中解决生存问题,所谓的终极目标就如空中楼水中月,只是幻影罢了。


  如果环保关没过,对于老百姓来讲,钱挣再多也毫无意义。要么被迫离开家园,要么“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也连累子孙遭罪。


  治理污染,无论政府民间,应该是共识。解决宜居问题,也是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


  不管是迫于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大形势,或是出于行业生死存亡的必需选择,“环保”注定成为今年泉州各大传统产业最热的话题。在经历过无数次与环保官员那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后,泉州老板们逐渐认识到破坏生存环境的发展方式是自杀型发展,纷纷加大了治污力度,大胆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道理是浅显的,利益是诱人的


  尽管可慕的制革厂早已不往当地溪流直接排放污水,但直至今日,可慕溪的下游(安海桥头至出海口附近)依然是远近闻名的“黑龙江”:溪水黑得发亮,恶臭扑鼻。对于下游数万居民来说,可慕制革业对他们生活造成的伤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存在:地下水严重受污染,癌症仍在威胁着下游居民。


  皮革业是泉州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也是各界头痛的污染大户。停产、整改、恢复生产,被抓到违规再停产的“狼来了”故事,在过去几年一直反复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仍有部分皮企对治污心存侥幸。“治污好比孕妇的产儿阶段,痛苦是暂时的,也是必然的。”多年来一直关注晋江发展的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开明比喻说,“这个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胎死腹中。”由此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几个或部分企业在国际化冲击中丧失竞争力而破产的问题,更将使得泉州面临企业破产和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双重摧毁中。


  道理是浅显的,但眼前利益却是现实、诱人的。去年10月,省环保厅对全省皮革行业突击检查中发现,全省109家制革企业中有92家存在污染问题,直接威胁水源安全。于是,一场针对皮革行业的“环保风暴”拉开序幕——一张张“限产”紧急通知,让全省皮革企业集体陷入恐慌,遭遇史上最痛苦的“黑色十月”。全省90%以上皮革企业被责令关闭、停产或限期整改。那段时间,很多皮革企业甚至相信,自己的末日到了。


  省领导亲自过问,福建省经贸委不久就对全省皮革行业下达通牒令:推动全省皮革企业实施“五水分流分治”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2011年全省皮革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8年下降10%,2012年比2008年下降20%,2015年比2008年下降30%……其中最重要的是,到2015年,所有皮革企业生产规模都必须在30万标张/年以上,否则关闭。此外,通牒还对排污总量、排放水量都进行了严格控制。这也意味着,企业想扩大产能,必须建立在不增加排污量和排水量的基础上。于是,“增产不增污”成为目前所有皮革企业的共识。


  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技术


  制革业之所以历尽环保风暴,仍能生存下来,很大原因是该行业是泉州制鞋业产业链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环节。既然被允许生存,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必须思考和寻找皮革行业绿色重生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龙头企业因为相对先进的治污技术,被抬为“标杆”。


  10月19日,全省皮革产业污染防治暨淘汰落后产能现场工作会在晋江召开。省经委、省环保厅等相关领导以及专家学者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五水分流”,所有皮革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到2010年全部都被要求实行“五水分流分治”。目前,大泉州地区幸存下来的81家真皮制革企业,大多已被强制完成了这一技术改造。


  当天,在晋江兴业皮革公司污水处理车间,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工业废水,经过先进的环保技术处理后变得清澈见底,公司董事长吴华春当着与会的上百位全省皮革老板和环保官员的面,“咕咚咕咚”喝了两口。“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技术。”他自豪地说。


{page_break}


 


  何谓“五水分流”?是指在皮革生产全过程中,对铬鞣水、灰水、雨水、生活污水和综合废水五种不同来源、不同成分的水,分别由五个管沟渠道实现严格分离收集,再用五种设色管道将五水分别导向不同区域,分开处理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污增效的双重效果。“‘五水分流’是晋江皮革行业率先研究提炼出来,并向全省推广的。”据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冬生介绍,此次现场会召开之前,之所以会先组织来自全省各地皮革同行参观兴业皮革,就是因为“五水分流分治”技术的标杆正是兴业皮革。这也大概是泉州皮革业近年来少有的亮点。


  危机与机遇向来是并存的。泉州一直是历次环保风暴的“重灾区”。自从遭遇去年的“黑色十月”后,仅此一年时间,泉州皮革企业投入用于污染防治与清洁技术改造的资金就达数亿元,投入之大,前所未有。如今的泉州皮革行业脱胎换骨,从被动整改到自觉治理,进而在清洁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改造上实现了质的提升。


  “这一年,对我们皮革企业而言,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提升。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是效益。”兴业皮革公司总裁孙辉跃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皮革龙头企业,兴业皮革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一套清洁化生产和微生物处理技术。更令人兴奋的是,公司开始尝到循环经济的甜头——使用新技术实现废水回用后,每吨污水处理成本从7元左右降低到5元左右,企业产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将超过10亿元。


  许永承是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理事会会长、可慕制革治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自2001年10月16日这家承担可慕63家皮革厂集体治污重任的治污公司成立以来,许永承的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忙的都是可慕制革业如何治污的救赎事业。


  事实上,他的工作十年来一直没变:不断与环保官员周旋,向本地皮革老板解释、动员,还有与技术人员商量攻克技术难题。经历了几轮停产整治风暴后,眼下可慕63家皮革厂都已恢复生产,但许永承的担忧和压力却没有丝毫减少。“环保对皮革行业来说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在他看来,要么彻底治污要么关闭转业,这是“单选题”,不得不选。毕竟,做企业也要讲点良心,最重要的这是生存下来的必需选择。


  “泉州皮革业通过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取得初步胜利。”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革专家石碧在肯定泉州皮革行业整治的效果同时,也告诫治污之路仍任重道远。对此,可慕民昌制革有限公司小老板许永坤也深有感触。“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治污还做得远远不够。”他跟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去年可慕几个皮革老板一起到意大利考察,发现当地皮革企业旁边的溪流非常清澈,还可见到鱼儿。


  企业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博弈过程


  在鞋厂待过的人都知道:运动鞋里总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这就是胶水的残留物。鞋类粘贴成型,主要靠胶粘剂完成,传统的油性胶粘剂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每年约有数十万吨的有机溶剂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向了大气中,危害到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有机溶剂会通过呼吸系统的吸入、皮肤渗透等导致直接接触者患职业病,严重影响制鞋工人的健康。


  如何从革新环保材料入手,为制鞋工人创造更为环保的工作环境,同时为企业扫除国际绿色壁垒,增加单品附加值,成了泉州制鞋业多年来一直想突破的大课题。在与世界化工巨头共舞时,斯兰集团老板丁宗寅很早就知道了欧美制鞋业最前沿的“无毒、低碳、零排放、低成本”的水性胶,被认为是一举解决上述难题的配方。


  “水性胶的推广使用,不仅增加了泉州制鞋业的产品附加值,留住工人,还能扫除国际贸易壁垒,三重功效或将引爆泉州市鞋产业一场鞋材革新……”国内知名的鞋用胶粘剂技术专家赵葆卫认为,由油性胶转向水性胶,当中涉及流程工艺、工人操作习惯等诸多差异,甚至还有短期订单流失的危险,很多企业不愿为此作出短期牺牲。“当中主要的焦点在于:短期看,企业觉得使用油性胶远比水性胶节约成本,且工艺简便,而政府又未作出强制使用的规定。因此,水性胶的推广,更多是一场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博弈过程。”赵葆卫说。


  这两年,突飞猛进的制鞋业对新科技、功能方面的诉求更高,也对鞋材商提出新的发展要求。有迹象表明,泉州鞋材产业目前正在进行一场产业革命。


  福建宏玮鞋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文得每隔几天都要往返于省内多家多级知识产权机构。他所操心奔走的项目是:超耐磨EVA鞋材项目。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开发一种超耐磨EVA鞋材,一次成型,替代沿用十几年、目前主流的EVA中底橡胶组合大底。


  单纯的EVA材质轻但不耐磨,橡胶耐磨但成本大且难以回收,环保压力大。这个国内领先的项目是由福建省二轻研究所刚刚研发的,目前还处于中试阶段。但是张文得已经迫不及待地为该项目申请泉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准备明年批量生产,不过总投资得1500万元。“一双鞋质量好不好,关键还看鞋底。而鞋底好不好,就看耐磨性。”张文得告诉记者,新材料新技术是鞋材产品的生命所在。不少成品鞋品牌的技术总监已经预订了,有的客户甚至先行拿部分产品试用。

来源: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