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过,河南省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显得很冷清,街道两旁的诸多商铺大都关门闭店,只有街头高挂的市场广告牌挺立在瑟瑟寒风之中。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却是一个以年产值30亿元著称的羽绒加工基地,光山县重点打造的一个以羽绒制品贸易为主的专业市场。
光山县政府对此寄予厚望,宣称欲将其打造成“国内最大的羽绒材料专业市场”,“市场可容纳1000家羽绒经营商户,预计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
声名在外的“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为何如此冷清?
“作为光山充绒大军的基地,我们市场目前看似扮演着‘放空营’的角色,但这绝对是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的充绒大军已经全部出动,并迅速占领着全国市场。”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金胜说。
光山现象
提及光山,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当代革命家邓颖超的故乡,而今,光山却因为其超大规模的充绒大军遍布全国,并形成特有的羽绒产业发展模式,被称为“光山羽绒现象”。
所谓充绒,即是羽绒服的现场加工与制作,它与现代意义上的羽绒服品牌消费形成互补,一个是现场制作,一个是产业化制造与经营。然而,光山羽绒产业的发展却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由于光山一带盛行养鸭,鸭绒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后,全县先后成立大小羽绒服装厂20余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发展10余年的上述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等问题而纷纷倒闭。
值得一提的是,原拥有1000多名职工、国家十大名牌羽绒服装产品之一的金鸳鸯集团的破产倒闭,造成了大批的充绒技工和营销骨干流入社会,为了不弃旧业和生存需要,这些羽绒服“正规军”采取了现场充绒的经营方式,带动亲朋走遍全国。
由此,造就了一项以现场充绒业带动鹅鸭养殖、服装加工、绒毛加工、布料辅料经营、车辆运输、邮政托运、技术培训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羽绒链条产业”。
据介绍,光山现场充绒户有1.5万余家,羽绒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之多。光山人尝到了羽绒产业发展的甜头,带动了越来越多家乡人加入充绒大军。
“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夕,光山县在外从事羽绒产业的回流资金高达20多亿元,而2009年已经达到了30多亿元。”张金胜说。
材料大市场
“光山作为全国充绒市场大军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当地的羽绒产品贸易自然十分火爆。”张金胜说,最早的时候,商户都是围绕县城主干道地摊式经营,由于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火,虽然逐渐形成了市场,但却影响了城市交通,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为此,光山县政府决定建设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2006年该县成立光山县羽绒材料大市场建设指挥部,从2008年信阳市搞六城联创开始,市场建设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在光山县已相继完成了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项目征地及建设。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