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展几年来,我国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不断深入,检验量稳步上升,目前已近当年度国棉流通总量的40%,检验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我国棉花年度质量情况。
《2009/2010年度中国新体制棉花质量公告》以2009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政府棉花管理部门和涉棉企业分析棉花形势、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产业提供重要依据。
一、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概况
2009年度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量达到1130.4万包255.2万吨[①],覆盖率(检验量占产量的比率,下同)为39.9%[②]。参与检验的加工厂共1459家、生产线1594条,平均每家加工厂送检1749吨。
(一)检验量年度变化情况
自2006年度以来,参与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的加工厂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52.4%,其中2009年同比增加20.6%。自2006年度以来,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量、覆盖率显著增加,检验量年均增长率为77.1%,覆盖率年均增长9.5个百分点。受2008年度基数和2009年棉花生产、市场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度检验量同比减少40.2%,覆盖率同比减少17.0个百分点。
(二)新体制棉花的地理位置分布
2009年度全国共有14个产棉省参与了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其中新疆检验量最大,占全国检验量的71.2%。内地各主产棉省按检验量大小依次为:山东(9.0%)、河北(5.5%)、湖北(4.5%)、甘肃(2.3%)、江苏(2.3%)、安徽(2.1%)、湖南(1.6%)、河南(0.6%)。其他参与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的产棉省合计检验量约占全国检验量的0.9%,按检验量大小依次为:江西、浙江、陕西、天津、山西。
(三)新体制棉花检验周期的月份分布
2009年度新体制棉花的公证检验从9月开始,至5月基本结束,高峰期集中在10月、11月、12月、1月,合计检验量238.1万吨,约占全年度检验量的93.3%。新疆棉检验从10月开始,9月检验的主要是山东棉、河北棉和湖北棉。
二、2009年度新体制棉花整体质量状况
(一)质量指标检验结果
2009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主要质量指标包括品级、长度级、马克隆值级、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品级共分7级,棉花成熟程度适中、色泽很好、轧花质量很高的棉花集中在1-2级(以下称高等级),3级为标准级,5-7级(以下称低等级)表明棉花品级情况很差,综合指标为平均品级;长度级共分8级,长度很长的棉花集中在30-32毫米级,28毫米级为标准级,25-27毫米级表明棉花长度很短,综合指标为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级共分三级五档[③],马克隆值越高,表明棉纤维越粗、成熟度越高。马克隆值正常的棉花集中在A级和B级,A级(档)为最优,C1档表明棉纤维很细或者很不成熟;断裂比强度共分五级[④],棉纤维拉伸强力很好的棉花集中在强级、很强级;长度整齐度共分五级[⑤],棉纤维长度均匀性很高的棉花集中在高级、很高级。根据2009年度检验结果,全国品级、长度级接近标准级,马克隆值分布适中而偏高。
来源:绸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