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证,格鲁吉亚是19个“大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一。蚕和丝应当是丝绸之路的明证,但是不然,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恰恰与丝绸之路关系不大。准确地说,它是东南欧丝绸文化发展的见证。
中国各地的丝绸博物馆除外,世界其他地方最为有名的要数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其次是日本横滨的桑蚕博物馆。虽然许多国家都有丝绸博物馆,但是格鲁吉亚的丝绸博物馆博取了众家之长。
以一人之精、集61国之髓,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就是这样建成的。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是,中国民间和政府赠送了成品丝绸、蚕茧和蚕丝。
桑蚕业早在丝绸之路经过格鲁吉亚前就在格鲁吉亚兴起,公元5世纪后半叶撰写的格鲁吉亚史书《圣舒沙尼克英烈传》中记述,格鲁吉亚桑蚕业兴于5世纪。
桑蚕业因病虫害于19世纪50年代几乎在格鲁吉亚绝迹。沙俄为了复苏在南高加索的养蚕业,把时为第比利斯商会会员的尼古拉斯·沙弗罗夫派往西欧学习。在为期两年的“留学”中,沙弗罗夫先后到过意大利、法国、奥匈帝国和德国,专门学习蚕虫的孵化和饲养技术。
1887年留学归来后,沙弗罗夫被任命为位于第比利斯的高加索养蚕站经理,他所经营的这家养蚕站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
从19世纪至今,来自61个国家的展品,从植桑采桑、到蚕卵孵化、提纯复壮、吐丝结茧、再到缫丝纺织、印染成匹、剪裁成用,整个养蚕产丝链条上每个环节都有实物、模型和图例介绍,就连桑叶在格鲁吉亚的天敌——蜗牛也在介绍之列。展品还包括在格鲁吉亚印染使用的矿物和植物染料,在格鲁吉亚纺织工序中使用过的具有类似早期计算机程序功能的打孔指令牛皮纸卡,以及在格鲁吉亚最终成形的丝绸制品如头巾、手套和挂饰等。
桑蚕业在格鲁吉亚已经颓败,现今几乎无人问津。就连格鲁吉亚丝绸博物馆都差点被私人购买了去改开餐馆和咖啡馆。好在政府把丝绸博物馆置于文化保护之下,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少女性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腼腆的讲解员玛丽娜·古娜什维利向参观者介绍说,每年都有人不忘格鲁吉亚历史上的桑蚕业,前来丝绸博物馆“考古”。博物馆内一本二寸厚的留言簿上,从1991年格鲁吉亚独立后的9月到2010年9月一直有人签名留言。
来源:新华网